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走漓江特别报道]竹海里的别墅(下)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2007年6月11日 作者: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3日 阅读: 字体:【】 【

蒋勇的竹工艺厂每月出产500万双筷子

华江竹制品企业里的工人,80%来自本地

    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如果说六洞河两岸连绵不断的竹海就如同一根纽带,把华江农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竹海所衍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就如同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占到华江工农业总产值70%的竹业经济产业链飞速运转。

    蒋勇的升坪竹木制品工艺厂与菜木塘新村的连体别墅隔着一条公路,工厂就设在他的别墅一侧,别墅既是住所,也是办公楼。在华江103个竹木加工企业里,这个厂一年近400万的产值,可以排到前10位。

    每天早上,都有一车毛竹拉进厂里,这一车300多根竹子只够他的机器吞吐一天。

    最近,因为毛竹供应不上,蒋勇的机器停了一半,这让他有点担心。

    华江自产毛竹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几年,蒋勇早已开始从华江以外的地方采购毛竹,随着湖南等地的毛竹源源不断涌进华江,蒋勇相信,凭自己的能力,他的企业一定能对付得了原料不足的问题。

    蒋勇属于那种天生就看得远的人。

    1990年,当乡亲们的杉树还在山上慢慢长着的时候,他的200亩山地和10亩旱地已全部种上了竹子。一年后,当乡亲们还为到底是种毛竹还是种杉树犯愁的时候,他又开起了自己的竹加工厂。

    2002年,蒋勇投资近100多万元承包了1000多亩山场种毛竹,并雇了20多民工在山上打理。等到1000多亩山地变成了竹海,就基本可以确保蒋勇工厂的正常运转了。

    蒋勇的加工厂主要生产竹筷和竹串,竹筷有8成销往日本。他从日本客户那里了解到,由于森林资源短缺,日本95%的竹筷要从中国进口。在日本,谁去餐馆吃饭自带筷子,就可以得到餐馆500日元的奖励。这些信息,让他对投下巨资的毛竹种植充满信心。

    和蒋勇的工厂一样,华江所有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市场都非常看好,从竹凉席、竹餐具、竹地板、竹胶合板、竹车箱板到竹炭、竹醋液等40多个品种,在日、韩以及东南亚等国非常走俏。

    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把外地竹子吸纳到华江的同时,也让华江本地的竹制品加工企业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

    2006年4月,江西康达竹业集团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年产高档竹地板40万立方米的工厂在华江建成投产,一年消耗竹材150万根,占了本地竹产量的25%。

    这些压力,让蒋勇及本地企业的老板必须对自己的工厂进行进一步的扩张和改造。

    随着这几年竹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外地民工也开始涌进华江,常年有2000多外地人在华江的竹制品厂里工作,和3000多名本地工人一起,在车间里被机器吞吐竹子的轰鸣声包围着。

    除了在本地企业里打工的人以外,每到砍伐或农忙季节,在竹海里和部分村民的少量水田里,也有许多外来民工在忙碌。最多的时候,这支外来大军人数会达到5500人,占到全华江本地人口的3成。

    漓江源头的水养活这里的竹子,竹子又养活着居住在六洞河两岸的、以及从四面八方奔六洞河而来的数万人。


    竹业的产业链,造就了华江这个桂北最大的毛竹生产、加工和物流的集散地。

    据华江乡统计,2006年,全乡23万亩竹林达到了600万根毛竹产量,这个数字,比华江乡年加工1000多万根竹子的需求量相差近1倍。

    巨大的供需数字反差,让华江乡党委政府提出,未来3至5年内,要再造一个新华江,要把现在的毛竹产量再翻一番。

    实现这个被乡党委书记唐东明称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宏伟构想,意味着不仅要彻底改造40多家作坊式、小规模的竹加工企业,还意味着,要淘汰以竹废料为主要生产原料的13家造纸厂。

    在华江103家竹制品加工企业中,目前已有65家基本可以自我消化生产废料。以一般的竹筷加工厂为例,每加工10吨(约400根)竹子,就会产生2吨左右的废料,如加工1000万根竹子,就会产生5万吨废料。在这65家竹制品加工企业里,竹废料被当作烧锅炉的燃料,基本上得到了处理。而其余近40家竹制品企业所产生的竹废料,则主要靠13家造纸厂来承担减少污染的功能。

    乡长赵代林认为,尽管这13家造纸厂有一定的污染,但从现实来看,仍有存在的必要,并能发挥积极作用。因为,这些造纸厂能消化华江很大一部分竹废料,这部分竹废料如果任其堆积腐烂,形成的黑水流入六洞河流入漓江,所产生的污染会更大。

    对华江的环境和生态,赵代林也有自己的见解。

    作为市人大代表,他曾向市人大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漓江发源地林木生产的影响,漓江水量大减,部分河道出现断流,对桂林山水旅游产生巨大影响。1999年天保工程(划定水源林区,禁止砍伐)后,漓江水量显著增加,漓江不再出现断流现象,对桂林旅游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这个工程的实施,也使母亲河源头的林农减少了近800万元的收入,使一部分靠林木为生的林农陷入经济困境,阻碍了当地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赵代林提议,应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每年给华江林农进行补助,提高林农对天然林保护的积极性。

    在华江4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竹海已占到总面积的3分之1,绵延150余平方公里,这大片的竹海,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华江人的命运。而在漓江上游很多适宜毛竹生长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也都在期待着同样的改变。

    这种改变,对母亲河会意味着什么?我们陷入了深深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