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走漓江特别报道]竹海里的别墅(上)
每一根毛竹,都是华江人的命根子
菜木塘新村,华江最醒目的别墅村
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华江瑶族乡黄腊岭村,27岁的段虹光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一个满意的地方建别墅。尽管段虹光现在的房子足够宽敞,屋前屋后还有很美的竹海,但他觉得交通不方便,还是想找一个离公路更近的地方建新房。
离黄腊岭不到4公里处的公路边,菜木塘村李大兴家总造价32万元的别墅已经建好快3年了,建这栋别墅,李大兴用了近10年时间。
1982年,华江开始推行分田到户,李大兴一家6口总共分到了大约120亩竹林、不到10亩水田、旱地和30亩荒山。用了一年多时间,李大兴将3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杉树。
20年后,李大兴忍痛将满山的杉树林换种成了竹子,因为,每次将杉树从山上运下山,都要损坏20、30根毛竹。那一年,华江毛竹的价格可以卖到12元一根,比5年前翻了一番,比20年前则涨了近20倍。
2004年,新种的竹子全部成材,李大兴用卖竹子的钱,将原来的平房,变成了现在这一栋3层楼的别墅。
今天,段虹光和李大兴家里的竹林,每年都给他们带来不低于10万元的收入。六洞河边,一浪高过一浪的竹海,已经成了像他们一样的华江农民源源不断的钱袋子,更是他们的命根子。
在华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分到竹山,因此,李大兴的二女儿李玉林找了个上门的丈夫,这样她就名正言顺地保留了自己名下的竹山。现在,李玉林是全家最能干的女人,负起了打理全家竹山的责任。同样的原因,李大兴的弟弟李大旺3个女儿招的都是上门女婿。
在华江,当地人现在基本都雇佣外地人帮砍竹子。去年,李玉林雇了7个民工,在自己试验“低改”的4亩竹山上砍下了840根竹子,以每根18元左右的价格,全部卖给了一路之隔的堂兄蒋勇的竹制品加工厂,这批竹子,在蒋勇的厂里,可维持两天的生产。
因为是乡亲的缘故,菜木塘村将近1万亩的竹山上每年砍下的竹子,大多是卖给蒋勇的加工厂的,而这仅仅只占工厂用材量很小的一部分。
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供不应求的市场,让华江竹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华江瑶族乡人口1.5万,总面积422.28平方公里。据乡政府统计,2005年,全乡耕地面积1.36万亩,林地面积54.5万亩,其中毛竹占18.57万亩, 年产毛竹450万条。2006年,全乡耕地面积1.1万亩,竹林面积提高到23万亩,毛竹年砍伐量高达600万根。
多种毛竹就能多致富,这种朴素而简单的理解,使毛竹种植面积继续延伸,在华江农民中,这是极合理不过的选择。
只要是可以种且被允许种竹子的地方,竹海就在自然地扩张。
菜木塘50多户人当年分到的近500亩水田和旱地,现在基本成了林地和竹地,有的连自留菜地里也种了竹子。现在,每天都有一辆车专门到桂林屏风菜市去批发蔬菜回村来供应给村民,村民不用自己种菜。
今天,全村只有2家人还耕种着为数不多的几亩水稻,这是菜木塘村的村民没有从农民完全变成林农的最后一点证明。
站在黄腊岭村段虹光家门前的晒坪上远看对山,竹海也同样从山脚蔓延到山顶。
段虹光指着山腰一个颜色明显比竹海颜色更深的小点说,“就那里还有一棵老树,因为树下有别人的祖坟,那树才留得下来,要不早砍掉了。真可惜,一棵树占那么大地方,起码少种30蔸竹子。”
“你再过几年来看,这些地里可能也全是竹子了。”段虹光指着村里一些菜园子说。
黄腊岭村是出产华江最有名的六洞茶的地方,据说乾隆皇帝微服巡游到此,品了一壶六洞茶后赞不绝口,六洞茶从此被当做贡品送进紫禁城,一时名扬一方。在段虹光屋后的山岭上,曾有20余亩生长了百年的茶林,现在茶林里也长满了竹子。
以前,村里很多人摘茶炒茶叶,一年也出产几百斤六洞茶。现在全村只有一家人还在加工茶叶,按村民的说法是,“辛辛苦苦一年搞那点茶叶,才卖25块钱一斤,还不如种毛竹。”
有名的六洞茶,已经淹没在竹子的海洋里。
在菜木塘村近50栋的别墅中,李大旺的别墅不算最气派,但他绝对是村里公认的能人。
能砍的树都砍了,竹子向四周疯长,但山地毕竟有限,于是,当地人在竹林亩产量上动起了脑筋,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毛竹的单产量。
华江最早动这个脑筋的,是李大兴的弟弟李大旺。
1997年,李大旺就尝试着对自己山上的竹子进行人工管理,在此之前,华江所有农民的竹山上都是放任竹子自由生长、自由繁殖,受杂木生长、土壤营养程度等影响,这时的竹子亩产量并不高,每亩年产竹只有30、40根左右。
李大旺人工管理的尝试取得了成功,他试验的竹山亩产竹子达到100多根,这事在华江引起轰动:每亩毛竹产量翻两倍,就相当于土地也多出了两倍。
李大旺被请到乡里去传经。他的尝试,与当地政府至今仍提倡的“毛竹低改”不谋而合。华江瑶族乡赵代林乡长解读“低改”就是“修山、抚育、复垦、合理砍伐、抽沟施肥”,也就是把竹林里的杂木、杂草全部清除,对山地重新开垦,在竹株间挖沟施肥,按毛竹成年和幼年分批砍伐。
用“低改”提高毛竹产量的做法得到当地群众热烈响应,到2006年,全乡80%的竹林实行了毛竹低改和毛竹丰产林技术,还建立了9个毛竹丰产林示范点。
李大旺对毛竹习性掌握得很地道了,他很肯定地认为,当地毛竹长得好,离不开六洞河丰富的水资源和两岸适宜的气候。
在采访中,六洞河边很多村民都回忆起,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六洞河的水很大,竹排直接可以顺水从猫儿山放到溶江,现在,很多地方水浅得放不起竹排了。
这样的情形,李大旺也记得,他曾是无数华江放排人中的一个。每天面对不能放排的六洞河,他也叹息六洞河的鱼越来越少、河边水柳曾经的风光不再、以及两岸阔叶林越来越少,但他坚持认为,这与竹林一点关系也没有,竹林也是林啊。
他的这种坚持,与华江大部分农民一致。
与竹林有关系的是华江农民的生活,竹子收成的好坏,竹林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大多数华江农民的生活方式。当竹海在六洞河两岸向大山的更深处延伸,一条与竹子有关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链也同时形成,竹子便成了华江,这个漓江源头第一乡的经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