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浙江平阳青街山民“胸有成竹”
过去用来编制畚箕、箩筐等家什的毛竹,如今在青街乡已成为山农致富之宝。这几天,该乡青街村的李大伯正盘算着他的计划:将自家4亩马铃薯地全部改造成毛竹园。李大伯说,去年以来,毛竹产业前景不错,竹园里出产的各式笋的总收益不错,到了过年时节,每公斤冬笋的笋价更涨到了20多元,有时还会断货呢。
昨天,当记者来到青街乡青街村、王神洞村采访时发现,拥有丰富山林资源的这些村“生态饭”越吃越香。青街乡是久负盛名的“毛竹之乡”,种植毛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竹林面积近1.2万亩,一年四季产笋,是我县主要的产笋区。村民们除了种毛竹还种植马铃薯。近年来,竹子深加工企业增多,毛竹加工的产业链拉长,与马铃薯相比,毛竹的收益要高出不少,而且在生态效益上种植毛竹更胜一筹。此外,该乡毛竹笋基地还先后被列入省林业厅、省财政厅“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市科技局“万亩无公害毛竹笋基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2.1万亩林地还被列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扶持保护范围。
该乡王神洞村的一位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原本用来烧火的竹梢可以加工成扫帚赚钱。毛竹深加工后可以用来制竹椅、竹席等,而且,竹园的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利用有机肥培育的竹笋还能卖个高价。村民们说,这账谁都算得清。难怪许多村民对竹林的前景非常看好。
为做好毛竹之乡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该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市委、市政府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农产品基地”的号召,引导农民改变种植观念,在国家林业部竹子研发中心丁兴萃博士的指导下,成立了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毛竹笋专业合作社,启动万亩无公害毛竹笋基地建设,整合农业资源,对1.2万亩低产竹林进行改造,伐除竹林内的树木、灌木、杂草,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合理调整竹林结构,极大地提高山区毛竹笋质量和产量,实现毛竹笋亩产收入从800—1000元增加到低改后的2000—2500元,真正实现传统毛竹产业的增产、增效、增收。
昨天,当记者来到青街乡青街村、王神洞村采访时发现,拥有丰富山林资源的这些村“生态饭”越吃越香。青街乡是久负盛名的“毛竹之乡”,种植毛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竹林面积近1.2万亩,一年四季产笋,是我县主要的产笋区。村民们除了种毛竹还种植马铃薯。近年来,竹子深加工企业增多,毛竹加工的产业链拉长,与马铃薯相比,毛竹的收益要高出不少,而且在生态效益上种植毛竹更胜一筹。此外,该乡毛竹笋基地还先后被列入省林业厅、省财政厅“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市科技局“万亩无公害毛竹笋基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2.1万亩林地还被列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扶持保护范围。
该乡王神洞村的一位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原本用来烧火的竹梢可以加工成扫帚赚钱。毛竹深加工后可以用来制竹椅、竹席等,而且,竹园的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利用有机肥培育的竹笋还能卖个高价。村民们说,这账谁都算得清。难怪许多村民对竹林的前景非常看好。
为做好毛竹之乡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该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市委、市政府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农产品基地”的号召,引导农民改变种植观念,在国家林业部竹子研发中心丁兴萃博士的指导下,成立了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毛竹笋专业合作社,启动万亩无公害毛竹笋基地建设,整合农业资源,对1.2万亩低产竹林进行改造,伐除竹林内的树木、灌木、杂草,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合理调整竹林结构,极大地提高山区毛竹笋质量和产量,实现毛竹笋亩产收入从800—1000元增加到低改后的2000—2500元,真正实现传统毛竹产业的增产、增效、增收。
上一篇:[走漓江特别报道]竹海里的别墅(下)[ 06-13 ]
下一篇:贵州:赤天化竹浆纸一体化项目环保先行[ 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