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条件能力建设 保障科技发展

来源:国家林业局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4日 阅读: 字体:【】 【
     林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九五”期间,林业科技项目数为科学研究675个、科技推广188个、林业质量标准77个,“十五”期间上述三项分别增长到1066、720和491个;“九五”期间林业经费投入科学研究为34421万元、科技推广2947、林业质量标准758万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到71958、17740和2460万元。林业科技投入在林业总投资中比重逐年增加,2001年中央林业投入为173.21亿元,其中科技为14,221万元;2005年中央林业投入为467.9亿元,其中科技为23766万元。林业科技投资投向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科院作为科技部确定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试点部门和单位,按照“部门指导,院所操作,整体推进,分步到位”的原则和要求,稳妥有序地推进分类改革,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改革试点任务,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目前,国家林业局所属科研机构已经初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和“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首批聘任了17名首席科学家,新组建了新技术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与国际竹藤网络中心联合组建了研究生院。在中国林科院的带动下,地方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技重奖激发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林业局于2004年开始实施林业科技重奖。经严格评审,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首届林业科技重奖集体奖,授予王涛、关君蔚两位院士首届林业科技重奖个人奖。同时,还授予唐守正、蒋有绪等22位院士和资深专家林业科技贡献奖。
    林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全国现有林业科技工作者约17万人。其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23.1%,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37.4%,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55人(局直属单位)。地级以上林业科研机构240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在“363人才强林和科教兴林计划”、“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等的带动下,全行业“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观念已经基本树立,林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唯才是举,海纳百川,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人才环境正在形成。
    科技条件建设显著增强
    林业科技条件平台不断完善,已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和推广服务平台为主体的林业科技条件平台。目前,已建成局级重点实验室33个,陆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台站31个(其中国家级站10个),种质资源保存库3个,科学数据中心1个,林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13个,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2个,工程技术中心3个,科技示范区36个,林业植物新品种测试基地5个,省、地、县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2296个,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基地45个。
    林业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05年底,国家林业局成立了7个全国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2个技术归口单位,全国林业系统颁布实施国家标准301项,行业标准624项,基本覆盖了林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建立标准化示范区97个,促进了林业生产建设按标准设计、按标准实施、按标准验收,显著提升了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开创林业科技事业新领域
    2001年7月,国家林业局成立森林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全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我国森林认证标准(草案)、产销监管链认证标准(草案)、森林认证技术指南、质量保障手册等的编制工作,并建立森林认证试点与示范区6个。
    林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林木转基因产品的生物安全标签制度目前初步建立。自2006年7月1日起,《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被正式列入国家行政许可范围,目前已开展了“转抗性基因银腺杂种杨中间试验”等14项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行政许可。
    数字林业建设稳步推进。2003年正式发布了《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一)》,并结合林业工程布局选择部分县市开展了建设试点工作。公共技术平台基础数据库和各项应用系统正在建设中。(中国绿色时报 20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