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自主创新实现跨越
加强林业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措施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林业“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学技术研究等科技计划,我国林业在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防沙治沙关键技术、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技术、林产资源高效利用、木材形成的分子基础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00多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获得专利130多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00多项,显著提升了我国林业科技水平,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基础研究获得突破
为满足我国生态建设和工业用材对森林资源的巨大需求,2000年国家启动了林业系统第一个“973”项目——“树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项目建立了木本植物性状基因解析的研究系统和技术平台,为树木分子生物学和林木定向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2003年又启动了“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研究,为西部农林业整体布局、区域经济开发、农业结构调整、森林植被恢复以及西部典型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林业“973”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基础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林业“863”计划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在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培育、新型木基复合材料的制造、高效植物体胚快繁技术的建立、森林生物灾害的防治、综合节水技术的集成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应用研究能力持续增强
国家林业科技攻关等应用研究计划,通过集成创新,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十五”期间,全国120多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协同攻关,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295项,组建中试生产线38条,综合经济效益170多亿元。
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产生飞跃
“十五”期间,进行了黄连木、麻风树、文冠果、光皮树、油桐、乌桕等油料植物及柠条、沙柳、柽柳等沙生灌木的资源调查及良种选育,培育出一批能源植物新品种;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已形成产业化,燃料乙醇转化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供热等能源转化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地方林业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地方林业科技创新是国家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各地科研单位在大力实施国家各项科研计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企业支持,面向工程、面向企业、面向农业,解决工程建设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资源利用新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储备。
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成员国义务,2001年批准成立了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5个分中心、2个分子测定实验室;2002年成立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十五”期间,考核认定了350多名植物新品种保护代理人资格,成立了21家植物新品种权代理事务所,初步建立了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体系;大力开展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审批授权工作,已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5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84件;通过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了全社会对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中国绿色时报 2006-09-13)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林业“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学技术研究等科技计划,我国林业在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防沙治沙关键技术、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技术、林产资源高效利用、木材形成的分子基础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00多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获得专利130多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00多项,显著提升了我国林业科技水平,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基础研究获得突破
为满足我国生态建设和工业用材对森林资源的巨大需求,2000年国家启动了林业系统第一个“973”项目——“树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项目建立了木本植物性状基因解析的研究系统和技术平台,为树木分子生物学和林木定向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2003年又启动了“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研究,为西部农林业整体布局、区域经济开发、农业结构调整、森林植被恢复以及西部典型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林业“973”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基础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林业“863”计划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在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培育、新型木基复合材料的制造、高效植物体胚快繁技术的建立、森林生物灾害的防治、综合节水技术的集成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应用研究能力持续增强
国家林业科技攻关等应用研究计划,通过集成创新,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十五”期间,全国120多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协同攻关,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295项,组建中试生产线38条,综合经济效益170多亿元。
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产生飞跃
“十五”期间,进行了黄连木、麻风树、文冠果、光皮树、油桐、乌桕等油料植物及柠条、沙柳、柽柳等沙生灌木的资源调查及良种选育,培育出一批能源植物新品种;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已形成产业化,燃料乙醇转化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供热等能源转化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地方林业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地方林业科技创新是国家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各地科研单位在大力实施国家各项科研计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企业支持,面向工程、面向企业、面向农业,解决工程建设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资源利用新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储备。
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成员国义务,2001年批准成立了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5个分中心、2个分子测定实验室;2002年成立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十五”期间,考核认定了350多名植物新品种保护代理人资格,成立了21家植物新品种权代理事务所,初步建立了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体系;大力开展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审批授权工作,已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5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84件;通过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了全社会对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中国绿色时报 2006-09-13)
上一篇:条件能力建设 保障科技发展[ 09-14 ]
下一篇:科技成果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勃勃生机[ 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