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南林大教授找出“松树癌症”真正病源

来源:国家林业局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15日 阅读: 字体:【】 【
     松材线虫是导致松树“癌症”的真正凶手还是另有病源?南京林业大学教授赵博光最近得出新的结论。
    7月10至14日,赵博光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松萎蔫病对世界森林生态的威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松萎蔫病的复合侵染学说及线虫与细菌互惠共生”作主题发言,正式提出萎蔫病致病新学说。
    松萎蔫病是一种危害松树等针叶树的毁灭性病害,俗称“松树癌症”。该病害自上世纪初从北美传入日本之后,迅速蔓延至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以及欧洲的葡萄牙。病害蔓延之处,松林大面积死亡,造成经济和生态环境巨大损失。据悉,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20多年来累计致死松树3500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50亿元。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由日本学者提出“松材线虫是松萎蔫病惟一病原”的学说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但该学说不能解释已经发现的一些现象和实验结果,例如无菌松材线虫失去了致病性等。
    为此,赵博光对国内主要松萎蔫病疫区进行了大量取样和分离鉴定的调查研究,对这些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测实验的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中大部分是能产生毒素的假单胞菌。利用幼苗和成年松树的接种试验结果证明,只有把无菌松材线虫和产毒的致病菌混和接种才能使松树患病,单独接种无菌线虫或单独接种致病细菌均不能使松树患病。但是,给松树接入体外培养的致病细菌培养液(无细胞滤液)或从中分离的蛋白毒素却能使松树快速萎蔫致死。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致病菌产生的毒素是该病的真正元凶。
    赵博光据此提出了松萎蔫病的致病新假说:松萎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致病细菌共同引起的复合侵染。在提出该假说后,赵博光及其课题组又进行了详细的分离、接种和病原的再分离、鉴定的试验,终于证明了该假说符合经典的植物病理学的“柯赫法则”,这样就形成了关于松萎蔫病的致病新学说。
    新学说开创了针对松萎蔫病致病分子机理研究的新方向,并为抗病育种和防治技术及病木和病材检测技术开拓了新方向。在新学说的指引下,赵博光及其课题组又发现了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致病细菌间的互惠共生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为探索松萎蔫病的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为研发该病防治新技术找到了突破口。
    在里斯本的研讨会上,赵博光的新学说得到广泛认可。为表彰他对松萎蔫病致病机理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大会授予赵博光杰出贡献奖。(中国绿色时报 200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