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竹笔筒做成四方形 高18厘米宽10厘米刻有郑板桥竹画书法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 阅读: 字体:【】 【
    淡象牙黄的竹面上,郑板桥画笔下的竹子“入竹三分”,更显神韵;最神奇的是,和一般圆笔筒不同,这个“竹笔筒”居然是四方形的。昨天,民间艺人薛惠中、杨君康联手制作的竹簧刻笔筒,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四方形竹簧笔筒高18厘米,宽10厘米,其中一面刻着郑板桥的竹画,另一面刻着郑板桥“山奔海立,沙起雷行”书法。今年68岁的杨君康说,从事竹刻艺术40多年,尝试竹簧刻还是首次。

    “其实,这个笔筒表面的竹子是贴上去的”,据杨君康介绍,一般的竹刻是直接在竹子表面雕刻,而竹簧刻则是将竹子削去外皮,取出中间的一层竹簧后,经过制作后用胶贴在木板等表层,然后在竹簧上雕刻。从清代起,浙江、湖南等翻簧竹刻就名闻天下,苏州也有竹刻艺人尝试。然而,近半个世纪,竹刻翻簧技艺在本地竹刻行业早已绝迹。

    退休后迷上竹刻艺术的常熟民间艺人薛惠中,一次到浙江采购竹刻原料时,偶遇一位70多岁的浙江翻簧竹刻大师,经过虚心讨教,刻苦钻研,薛惠中掌握了一手制作竹簧的绝技。厚度一般只有2毫米左右的薄薄一片竹簧,在薛惠中的手下,通过压平、粘贴、拼接等技艺,既保留了竹刻原料的独特韵味,又突破了竹刻原料、题材的局限。

    今年秋天开始,杨君康和薛惠中联手,尝试创作方形竹簧刻笔筒。“原来的竹刻作品基本上都是圆香筒、圆笔筒、搁臂”,据介绍,竹簧结构紧密,经过处理后有淡黄的象牙色泽,在竹簧上雕刻出来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设计考虑,杨君康最后选定郑板桥书画为题材,在古朴中透着灵动之气,和竹簧方笔筒造型珠联璧合。

    “还准备继续尝试多种造型、题材的竹簧刻作品”,据杨君康介绍,竹簧刻作品既能制作成长卷画屏等,也能开发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家居摆设、日用品等,为姑苏竹刻艺术打开了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