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为“竹子富民”奔忙30年

来源:文汇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 阅读: 字体:【】 【
    “现在种竹子的农民老年化,基层的农技人员也老龄化,这个问题要重视。如今最缺在乡镇一线的科技带头人,再说很多乡镇合并了,一个乡有过去3个乡那么大,这些50多岁的人在山里实在跑不过来……”
王安国有点着急。这位为“
竹子富民”奔忙了30多年的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如今已年逾古稀。
    好福气还得靠科技
上海人吃的鲜笋,三分之一以上来自浙江临安。如今临安年产鲜笋21万吨。上海人吃冬笋、春笋、毛笋,这些笋有啥不一样?
    王安国给记者做了一番笋的知识科普。鲜笋主要有3种,其中两种是春笋:一般在3月初上市的叫雷笋,“一雷满山笋,一夜长七寸”,但4月15日过后雷笋就长成了
雷竹;接着上市的叫高节笋。冬笋是没出土的毛竹笋。毛笋则是出了土的毛竹笋。最好吃的笋是“黄泥拱笋”,就是笋梢刚露出土的嫩笋,但市场上鲜见。市民吃到的笋干,大多用石竹笋、红壳笋和枪刀笋做成,枪刀笋是野笋,特别鲜美。上海人夏天吃的扁尖笋(焙熄),多用石竹笋来做。
    当地有句谚语:“临安人好福气——笋从地里冒出来。”其实好福气还得靠科技。
竹子的临安农民,1983年时人均年收入才200元。1985年,在王安国鼓动下,临安搞了“万亩竹园计划”,让农民多种竹子多收笋,但他们的收入一时并没什么改观。
一个“偶然事件”启发了王安国:有位农民冬天里无意中将
雷竹的枝叶堆在竹园里,不料,本该在次年惊蛰后冒出地面的雷竹笋,在大冬天冒了出来。杭州人从没见过冬天出的春笋,用6元钱一斤的高价悉数买下——那时一斤山核桃才卖2.8元,一斤冬笋只卖0.8元!
    王安国得悉情况,马上与这位农民建了个“
雷竹早出”课题组,琢磨出一套技术:先给雷竹浇透水,再施上农家肥,然后覆盖上25-30厘米厚的糠皮稻草,20-25天后,1月份就育出了春笋。结果,面积才4分1厘的一小片竹园,早出的雷笋卖了1万多元,轰动临安。杭州市科技局获悉后,很快支持王安国在临安、余杭、富阳等地推广新技术。
    这项技术可将春笋出土从3月初提早到前一年的12月初,而且出土期可由农民自己调节;一亩竹园从过去产笋2000斤,一下提高到6000斤;卖价更大大提高,现在“自然笋”最高价是一斤1.5元,而用覆盖技术育出的春笋最高可卖到28元一斤。
    临安农民由此大面积脱贫致富。如今,临安的竹园已从当初的10万亩扩大到100万亩;其中
雷竹、高节竹48万亩;临安农民笋产业的年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万元猛增到眼下的20多亿元。
几乎跑遍临安每个村庄
    1967年从浙江林学院毕业后,王安国曾经10多年被迫不务正业,下井挖过煤、在供销社卖过酱油。直到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唤回了“科学的春天”,他才大胆要求回归
林业科研岗位。当时领导同意他归队的条件是“城里没位置,要回来就去山里”。憋屈了10多年的他,哪里顾得上“城里还是山里”,只要能“专业对口”。王安国马上去了西天目山上的林科所。
从那时开始,3年里他走遍了临安的山山水水,630多个村庄,他到了620个。当时,昌北山区道路交通条件很差,进山搞农业和
林业资源调研,至少3天后才能出山,每次都得带上“冷饭包”,山里太荒僻了——“不带冷饭包,性命也难保”。
    给他刺激最深的,是山区农民的贫困。山里的村支书都不敢让他去农家吃派饭,因为实在没啥吃的。昌北山区那时绝对贫困的农户至少在1万户以上。村支书将他领回自己家,就着玉米糊糊,吃点腌菜包子。
但他发现:这里每个村都有
竹子。于是,王安国斗胆提出“临安经济翻两番,竹子要挑重担”。这实在是“标新立异”——在农业“以粮为纲”的年代,林业的“纲”是种树取木材,哪有竹子的地位!
当时的临安县委书记听说了他的建议,连声叫好,要他给县委常委们上一堂“科技兴农、
竹子富民”的课。这把他吓了一跳,不免犹豫,书记问他:你为什么不能给领导上课?你就要好好给我们讲讲!最终,他穿上唯一一件“出客”的中山装走进了县委会议室。那是让他难忘的1984年夏天。
20多年过去,如今,很多昌北农民已在临安城里买了商品房。
    为“18块石头”动感情
    “你要懂得农民”,王安国深有感触地说,“你向他们推荐一项新技术确实很难,但如果你示范种植,拿出好收成来证明这项技术有效,他学起来比谁都快。”
用科技帮农民致富,是王安国的不懈追求。即使65岁时从临安市
林业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也没有停下脚步。在他努力推动下,从每年6月起出笋的四季竹培育成功,在以往只有扁尖笋的夏天,人们也能尝到鲜笋了。
    王安国还将“
竹子富民”的文章做到了海南岛。8年前,受“中德合作竹藤项目”委托,他去那里协助考察岛上是否适合种竹子。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当地农家的贫困情况看得他几乎落泪:家里连个锅台也没有,就拿三块石头支着一口锅。村里有个党员活动室,是人字架的窝棚,窝棚里只见18块石头,原来村里共有18名党员。在县里的考察汇报会上,他动了感情:“看到这些情况,身为共产党员,我很难过。我一定要帮这里的农民种好竹子,让农民脱贫!”
    8年来,王安国每年都飞去海南岛。他发现麻竹特别适合岛上的气温、土壤,麻
竹笋味道鲜美,还可加工出口。在他帮助下,当地农民已种了10万亩麻竹,有的种竹户,年收入已达到3万元。
他还被重庆忠县聘为“科技特派员”,无偿指导帮助当地农民种竹。
    “全世界1400多种
竹子,中国有近500种,竹产业发展的潜力大得很。”王安国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