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精巧的竹雕艺术

来源:当代金融家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8日 阅读: 字体:【】 【
    竹黄器所刻纹饰有彩花如意、方塞、连瓣勾莲、回纹、雷纹、蝉羽纹、山水人物相花鸟等,衔接紧密,接榫斗角,毫无榫迹,被誊为“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

  雕塑艺术就用材分类,除了石雕、泥塑之外,还有竹、木、牙、角雕刻。我国的竹、木、牙、角雕刻,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不过,流传至今的绝大部分是明代后期以来的作品。这除了年代近的缘故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明代后期开始,竹、木、牙、角,以及金、石雕刻普遍受到文人墨客的垂青,将其与文房四宝一起作为案头摆设的清供珍玩,注意收藏、品鉴和传诵,工匠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灭无闻。其中,竹子材料最为价廉易得,而且文人喜欢竹子,所以艺人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竹子,花费心思设计制作以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因此,许多从事竹、木、牙、角雕刻的艺术家首先以竹刻家闻名。

  竹刻家

  最早的竹刻名家是嘉定(今上海)人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今天其作品存世只有一件竹雕松鹤笔筒,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朱氏三代皆为竹刻名家,朱鹤之子朱缨(号小松),传世之作有陶渊明归去来辞笔筒、上海博物馆藏刘阮入天台香筒。朱鹤之孙朱稚征(号三松),技臻极妙,传世之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寒山拾得像、台北故宫藏窥简图笔筒和残荷洗。尤以残荷洗最为精妙著名,洗以深秋荷叶为主体,边卷欲枯,虫蚀透漏,筋脉叶内浅镂,叶外隐起,无不逼真;旁侧凹下处,著一小蟹,仿佛郭索有声;叶底盘梗,斜出一花,红衣零落,蕊老成;叶底刻“三松制”阴文行书款识。

  明朝另一位著名的竹刻家濮澄,字仲谦,金陵(今南京)人,被推为金陵派刻竹创始人。前人谓其“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磨之,遂得重价”。濮仲谦款识的传世作品很多,但大部分是伪品,故宫藏的松树形壶比较可信。

  张希黄是以擅长留青阳文刻法的明末刻竹名家,这种皮雕区别于圆雕、透雕、阳起或险地浮雕,工细精致,曲尽画理,对后世影响极大,传世代表作有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山水楼阁图笔筒。

  清代康熙时人吴之,字鲁珍,“三朱”之后,有所创新发展,造诣甚高,居各家之首。吴之创造勤奋,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十器,如二乔图、牧牛图、浴马图、采梅图、戏蟾图、张仙图、人骑图、老子骑牛图、松荫迎鸿图的笔筒、换鹅诗臂搁,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皇帝极为喜爱、题诗赞美的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而与吴之同时期的封氏家族是影响最大的嘉定雕刻艺术家,包括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三人及其子侄辈封始岐、封始镐,还有封锡禄的弟子施天璋。由于他们从康熙末年开始进入宫廷造办处当差,分别为雍正、乾隆时期造办处牙作等处的主要艺人,致使清代宫廷竹木牙角雕主要都呈现嘉定派竹雕的风格。

  清前期另一位竹雕艺术家是周颢(1685乣1773),字芷岩,号雪樵,嘉定人,是一位文人画家兼竹刻家,于嘉定诸大家后,别树一帜。其竹雕区别于圆雕、透雕、阳起或险地浮雕,也不是留青皮雕,而是阴文浅刻,运刀如笔,深浅浓淡,勾勒烘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所见之溪山渔隐、仿黄鹤山樵山水及松壑云泉图的笔筒,山水画面,取法南宗,寥寥数笔,意淡神完。这种雕法对清后期的竹雕影响甚大。

  上述这些名家的真品属于艺术珍品,应列为二级文物。存世的明朝末期至清代前期的竹雕作品以嘉定派为主。除了上述名家,还有邓孚嘉等小名家。另外,许多没有名款的同时期的作品也很优秀,可定为三级品。

  新型竹刻作品

  乾隆时期造办处的竹雕除了嘉定派的一些传统作品外,最主要的成就与特色就是出现了另外两种新型的竹刻作品——仿青铜器的竹根雕器皿和竹黄器。

  仿青铜器的竹根雕器皿和乾隆玉器一样,是在乾隆皇帝的直接授意下杜奇归朴的作品。以《西清古鉴》上的青铜器为样式参考,取相应的竹材制成,有鼎式炉、尊式瓶、式杯等各种陈设玩器。这种竹雕将竹器清新朴素之美和青铜器古雅庄重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成功的艺术创造。

  另一类为竹黄器。竹黄即竹之内皮,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之称。它是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红木、乌木和黄杨木等。尤其是黄杨木,其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是上等的珍贵原料。一般先用这些木料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然后在器物的表面贴上竹黄,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竹黄。所刻纹饰有彩花如意、方塞、连瓣勾莲、回纹、雷纹、蝉羽纹、山水人物相花鸟等,衔接紧密,接榫斗角,毫无榫迹,被誊为“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这种工艺在福建上杭、湖南邵阳、浙江嘉定、四川江安、浙江黄岩等地都有制作。而民间的竹黄器在造型、花纹装饰上都比较简单,流传下来的制品也很少见。后来乾隆南巡,发现了这种民间工艺品,精制淡雅,甚为喜爱,遂命地方上作为物产每年向皇宫进贡。而进贡到宫廷内的器物却是精美异常,其中有些造型规格和图案设计是由清宫如意馆画师提供,命江宁织造再按图案采办、督造,有些则是将贴黄匠人召至宫中进行制作。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穷工弹巧,精美绝伦,已经上升为一种特种工艺美术品,包括文房用具以及炉、瓶陈设,以及帽架、烟壶等许多品种,其中盒类为最多,样式五花八门,在工艺上件件皆是设计巧妙,精工细作,既实用又非常精丽雅致。现存竹黄器主要是这类乾隆年间的作品,此后也未见采办和制作,并且虽样式多,但总数不多,它们今天大部分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乾隆以后造办处的竹木牙角雕基本停止,民间的竹刻却十分盛行,名家众多,传世作品也很多,但除了潘老桐、方治庵、尚勋造诣较高之外,其他的艺术成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