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竹藤文化>详细内容

竹藤文化

由明清墨竹图感悟古代文人的气节与雅气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张安生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阅读: 字体:【】 【
墨竹图
墨竹图

  ■山东 张安生

  诗言志,画传情。中国古代文人对竹子情有独钟,他们写竹、画竹、种竹,甚至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竹,被文人士大夫们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古人则从竹子的品性中抽象地表现出所谓高节虚心等象征意义。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人品即画品,画竹实际上是画人,没有什么比竹更能象征文人的气节和雅气。画竹难,画能够表现出天气的“风、晴、雨、雪”的竹子则更难。现将青州博物馆藏的明清画家竹图与藏友共赏。

  《晴竹》为明代冯起震所作。冯起震,字青方。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益都县高柳(今青州市高柳镇)人。他一生“不希仕进”,隐居在家,以教授学生为业,尤善画竹。他所画之竹,笔墨狂放,自成一格,素有“冯竹”之称。《晴竹》为纸本,纵262厘米,横101厘米。画中翠竹挺拔,顶天立地,竹节处生枝,枝的末端似鹿角叉出。竹笋节节向上,其下方衬以顽石,巨大的石头用粗犷的淡墨勾勒,充分表现出石与竹的不同质感。冯起震生活在明末的社会动乱时刻,对社会的现状颇为不满。画面中有两枝竹竿呈半截状,似拦腰截去上端。从画面上看隐藏着更为深奥的社会现实,也是画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的写照。

  《雪竹》为明代冯起震所作。《雪竹》为纸本,纵211厘米,横78厘米,画面中四枝修竹的枝叶和顽石上积雪堆白,空中霪云密布,大雪初霁。他巧妙地运用留白技法,使竹枝和地面的积雪呈现厚重之感,雪的洁白和竹竿的昂首挺拔,体现了作者宁折不弯的境界和高洁的品质。后人视此画为冯起震画竹的技巧与其精神双方面体现的上乘佳作。

  《风竹》为清代杨涵所作。杨涵,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清康熙时贡生。著有《云峭诗稿》。据志书记载,杨涵为了观竹,经常坐卧于竹下,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领会枝叶偃仰欹斜之势,做到“胸有成竹”,故所作“脉络层叠,丝毫不爽”。《风竹》为绢本,纵295.5厘米,横103厘米。画面描绘了田野里数竿翠竹在疾风中略呈弓形的姿态。风中的嫩竹取斜,和柔婉顺;老竹取直,挺拔坚韧。细细品读,兼有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之感触,亦体现了“疾风知劲草,瘦竹堪凌风”古之君子坚定不拔的韧劲,说明作者除了具有非凡的笔墨功力以外,还对竹有非常深刻的人格化理解。

  《雨竹》为清代吕培所作。吕培,清广东顺德人。工诗、赋、篆、隶,精摹印,又善画。嘉庆二十四年举人,一生嗜酒,醉后作兰竹,顷刻百十纸,能尽显风露之情态。《雨竹》为纸本,设色。纵166厘米,横87厘米。

  整个画面用浅墨色涂染,下方山石耸立,竹笋、花草参差错落,聚散相生。右侧有一劲竹挺拔向上,一棵细竹则在风雨中多姿摇曳,竹枝、竹叶浓淡相间,花、草、竹、石巧妙组合,展现了在天雨沐浴中各种枝叶的淋雨形态。吕培画雨竹以竹叶的动态变化和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淋雨的场景,表现坚劲挺拔的竹竿与在风雨之中摇动的竹叶形成动静的强烈对比,亦是借竹子不怕狂风暴雨,坚韧不拔的君子之风来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