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绥江县打造云南“竹基地”第一大县

来源:云南网 作者:自建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4日 阅读: 字体:【】 【

    位于云南省最北端的绥江县,拥有国土面积761平方公里和16万人口,境内翠竹连片,满山披绿,甚有“江南水乡”之美誉。据绥江县委书记卢云峰介绍,到2009年3月底,绥江县竹林面积已达35万亩,全县人均拥有竹资源2.1亩,农民人均拥有竹资源2.5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竹基地县。这是绥江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产业培植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发展竹产业的结果;也是绥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换届换人不换思路,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保持产业发展连续性的结果;更是绥江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引导群众科学发展致富的典型写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家双控政策的影响,绥江卷烟厂政策性关闭,全县一枝独秀的产业退出了经济舞台,财政收入从近亿元一下跌落到1000多万元,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谷。培植新的支柱产业、重振绥江经济成为绥江县委、县政府当时最大、最急的发展任务。为此,绥江县在“九五”末期组织了竹、茶、畜牧、果蔬、矿产等九个产业的调查、研究、考察、论证,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和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发展目标,并立足拥有林业用地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51%、竹类资源丰富的优势,确立了以竹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竹产业发展形成格局

    为使竹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有序、布局更加合理,绥江县在竹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于2005年聘请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对全县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在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在绥江县境内形成80多里的高峡平湖和绥江县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完成了以“新县城为中心,四大绿色通道,七大翠竹溪流,80里长湖、40万亩竹海”集生态保护、旅游、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绥江竹产业发展规划。
在竹产业发展中,绥江县坚持与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工程相结合,整合部门帮扶、扶贫、企业支持等资金向竹产业倾斜,仅2002年以来,全县就整合各类资金达3700多万元投入竹产业建设。在造竹方式上,采取工程造竹、义务造竹、企业生态补偿造竹等形式;规定县直挂钩部门每年帮助挂钩村完成造竹50亩以上;按照生态补偿原则,组织电力、煤矿、造纸、林场等用材企业每年分别种竹200亩以上。在组织实施上,绥江县委、政府每年年初按照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将种竹任务落实到乡镇、到部门、到地块。特别是近3年来,竹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年均递增5万亩以上的速度向40万亩目标靠近。

    主导产业地位凸显

    “我家有12亩竹子,从02年到现在政府都会给我每亩的竹子补助260元,每年的竹子卖下来纯收入大概就是4千元。”绥江县新滩镇新滩村五组的村民罗宗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竹子收入4千元,媳妇在外做小生意每年纯收入有8000元,儿子在广州、江西等地打工每年都会有不少于1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已挂果的100棵椪柑。现在每年的收入怎么说都有三万元左右。”说到这,罗宗厚不免一脸的喜悦。

    在实施竹产业基地建设中,绥江县委、政府全方位、多方面引导和服务群众投身竹产业建设,使竹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发展竹产业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绥江县通过采取标语、电视、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在全县城乡营造强大的种竹致富声势,极大地调动全县干部群众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引进麻竹、杂交竹等优良竹种进行育种,并实现了就地育苗、起苗、移栽,提高了竹苗的成活率。绥江县育苗、供种、种植一条龙产业培植方式不但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获得了省、市部门的佳奖。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对原绥江纸厂进行重组,成立了绥江中信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在政策上坚持“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少干预,多给予、少索取”的原则,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使企业不断壮大,对原材料的需求逐步增加,解决了群众竹材销售的问题。同时,还出台了激励政策和竹材收购保护价,有效维护了企业和竹农的经济利益,激发了竹农种竹、管竹、以竹发展的信心。为确保竹产业的长远发展,绥江县委、政府抓住向家坝电站建设机遇,积极帮助中信纸业完成了1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的规划用地区域划定等各项迁复建前期准备工作。为解决绥江县境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大大降低了种竹的经济效益这一情况,绥江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于竹材主产区乡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此外,2008年还组织人员到四川省青神县学习、考察竹工艺品编织项目,并聘请国际竹编大师到绥江开班授徒;竹“烙铁工艺”产品加工也在绥江逐渐兴起。

    经过多年的培植和管护,部份竹林逐渐进入丰产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渐显现。2008年,绥江竹材总产量达5万吨,竹笋600多吨,实现竹材总产值5000余万元,竹产品销售人均增收120余元;同时,因土地退耕还竹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劳动力转移创收每年实现3000多万元;竹材加工企业创税250万元。

    在绥江县竹产业的发展过程中,13万农村群众为什么会自始至终支持、参与、拥护,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绥江县委、政府坚持以发展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为职能,真心实意帮助和引导群众谋发展,让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才会获得广大农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这也是绥江县委、政府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宗旨,发展群众利益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