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林地生产力的浪费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林地生产力的浪费是资源的最大浪费。加强森林经营,我国林地大有潜力可挖。”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国亭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研讨会上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认可。于9月17日~19日在郑州召开的这一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对策建议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林学会、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河南省林业厅共同主办。
为何选择“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这一话题作为今年的中国科协年会林业分会的主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良平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强调,要坚持把加强森林经营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要把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到林业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营造林工作的一项繁重而又紧迫的任务。紧紧围绕林业的中心工作,为我国林业现代化服务是中国林学会应尽的职责,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就自然成为中国科协年会林业分会学术活动的主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森林类型多样、天然林面积持续减少、人工林面积最大、森林结构与分布不尽合理、林地生产力普遍较低的林业大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森林缺乏及时、科学经营,致使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受到威胁,森林生产力低下普遍存在。这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陆元昌指出:我们在广袤的、多样化土地资源上长期地推广了一种过于单一的人工林经营模式。几十年后我们发现,我们森林的平均蓄积量还不到每亩6个立方米,大部分人工林地区病虫害流行、土地退化严重、林木生长不良甚至是停止,这些地区几乎没法实现最初设计的经营目标。
江西农大林学院教授张露认为:我国的林业严重缺乏森林需要培育的理念和培育森林的紧迫感。经营森林完全以生产木材、追求木木材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主,导致在森林经营中拔大毛采伐,常绿阔叶林被成片采伐,而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森林资源出现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树种结构与林龄结构不合理的“一低二个不合理”的状况,很多林地是“远看青山在,近看没用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
河北农业大学森林经理学教授黄选瑞强调:我国大面积人工幼中林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经营,不仅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森林健康受到威胁,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人工林生长停滞或者死亡的现象。在基层调研中本人深切感受到,基层林业单位热切企盼国家林业局能够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森林经营工作的政策,将森林经营由“心动”切实转化为“行动”。
研讨会上,一些单位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开展森林经营的成功实践与经验。
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建局时森林蓄积量3200万立方米,迄今为止共消耗3600万立方米,目前仍有森林资源蓄积量3970万立方米。汪清林业局副局长冯启祥介绍了他们加强森林经营,有效地克服了森林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和近期效益观念,取得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成功经验。
广东省肇庆市政府和林业部门坚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注重调整林分树种布局,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种植,肇庆市成为全省最大的珍贵树种生产基地。肇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吴东汉介绍了他们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的具体做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培育措施,可以使林分的公顷生长量提高1.5倍~3倍,最高可达5.5倍。哈尔滨市林业局副局长邬可义表示,哈尔滨市10年来森林培育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坚定了加速培育森林的信念。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工作,从以单纯数量扩张,转变到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森林质量并重,从而彻底扭转“青山常在、永不成林”等根本性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也是当前中国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研讨会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多年森林经营实践的总结,其中对我国森林经营工作不足的认知更是切中时弊。让记者印象至深的是会上的提问讨论环节。问者踊跃大胆思维活跃,答者从容机智解疑释惑。一天的讨论可谓高潮迭起、亮点不断,研讨会开得热烈、实在、富有新意。
在与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尹发权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林学会的学术研讨会年年开,如何让研讨会富有活力,赋予有意义的主题、形式到内容的创新、先期扎实细致的准备工作,这些都是研讨会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中国林学会的刻意追求。
尹发权对记者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森林经营专题调研,此后将召开全国森林经营工作会议。应该说,我国的营造林工作即将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实质阶段。中国林学会要积极为国家林业局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林业部门制定相关促进和保障森林经营工作政策、规范森林经营行为、促进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提供决策依据。
正是基于这一初衷,参加研讨会的代表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酝酿,从森林经营工作重要性出发,针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影响与制约森林经营工作的深层次原因,向国家林业局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森林经营工作相关建议。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