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亿利资源集团治沙造林情况调查
一个民营企业的绿色情缘 
——亿利资源集团治沙造林情况调查
   盛夏7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江泽慧一行冒着酷暑走进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寻求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陪同江泽慧考察的,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当地中年男子。他就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文彪,一位执着追寻绿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库布齐沙漠长400公里,宽30公里~80公里,是我国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年均降水量仅为180毫米~250毫米,年均风速达到2.6米/秒~3.8米/秒,是一块典型的不毛之地。
“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盼雨、盼水、盼绿化,期盼有个绿色的家园,沙漠治理关系百姓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王文彪介绍说。
穿沙路也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
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亿利资源集团总部。
从下榻酒店出发到亿利资源集团,恰好经过一条宽敞笔直的公路,掩映在两侧高低不等的杨树、沙棘中,形成一望无际的绿色长廊。
“这是什么公路?”江泽慧问。
  “这是我们治理沙漠开出的第一条公路,我们叫穿沙公路。”王文彪回答。
  亿利资源集团起步于20年前的一个小型无机盐厂,位于库布齐沙漠腹地的杭锦旗。面对茫茫沙漠,交通闭塞、产品单一、效率低下,企业如何做大做强?路在何方?
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含煤面积约占全盟总面积的70%,已探明储量1244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6,内蒙古自治区的1/2。亿利集团决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企业经济发展。但沙漠阻隔,产品和原料的运输都要绕行沙漠走330公里,每年因此多支出运费高达1500万元,几乎抵消了企业的全部利润,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要缩短运距、降低成本,就必须修建一条穿沙公路。
修路,企业既要投入巨资,又要面对无地质资料、缺技术专家、少建设经验的困难。在困难面前,前进,是亿利人惟一的选择。他们聘请了专家,投入7500万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牧民的积极配合下,于1997年在飞鸟难越的库布齐沙漠中修建了第一条全长65公里的“穿沙公路”。
公路开通了,到火车站的距离缩短了270公里,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同时,随着道路开通,附近农牧民“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以及“看病难、上学难、购物难”的状况得到解决。当时,一位蒙古族老人跪在王文彪面前说:“感谢政府,感谢亿利集团,您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这一场景让王文彪终生难忘。
路修到哪里,绿化就要辐射到哪里
库布齐沙漠有很强的流动性,没有树木的遮挡、绿草的保护,建好的穿沙公路数次被风沙掩埋。
面对疯狂流沙,亿利集团决定植树种草,锁住黄沙,保护公路。他们采用“网格固沙”法,沿路种植沙柳、沙枣、杨树、沙棘、甘草等沙生植物,在公路两侧形成了3公里~5公里宽的绿色长廊,有效保护了沙漠公路。
现在行进在沙漠公路上,仍可见固沙网格。
“有了固沙网格种树就能成活吗?”笔者好奇地问。
“不一定,有时死了我们再补种,而且种树的地方必须要跟上浇灌的设施。”王文彪说,在沙漠中每种活一棵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沙漠中,路通向哪里,电、水和通讯就通向哪里。但没有树木庇护,修再好的路也等于白干。
因此,路修到哪里,绿化必须辐射到哪里。亿利集团在修路过程中,总结出“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治沙方针和“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药则药”的种植原则,用通路带动通电、打井、通水,通水促进种草、种树、浇灌,用树和草来锁住黄沙、涵养水源、保护公路、美化家园。
10多年来,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修建了全长234公里的5条穿沙公路,建成了与之配套的绿色长廊,大规模种植了沙柳、沙枣、杨树、沙棘、甘草、芦苇等沙生植物,在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困境。
树不仅能护路,还能护河。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边缘,黄河的南岸,采用企农联手方式,建起了长242公里、宽3公里到5公里的绿色长城,在有效遏制荒漠化蔓延的同时,每年可减少数亿吨泥沙流入黄河。
据了解,近10年来,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累计投资4亿多元,集中连片整合了2000多平方公里荒漠,封育和种植了1460平方公里甘草,实现沙区控制面积6600平方公里。
沙地,可以成为耕地、林地、草地
穿过沙漠公路,前面出现一望无际的甘草地。我们都下了车,王文彪说:“甘草是一种易于成活的沙生植物,复生能力很强,既可防风固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亩甘草,年收入可达4万元,2007年亿利集团种植甘草直接收入就超过5亿元,带动企业医药产业销售额超过15亿元,当地农牧民因参与种植获得的劳务收入人均达6000多元。”
江泽慧问:“你们种树、种甘草的土地怎么解决?”
王文彪说:“有三种方式。开始一部分由政府征用直接提供,后来一部分向农民租用,现在多数是农民用土地入股,以甘草和旅游为主形成的沙产业获取收益后,农民按股分利。这种‘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做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这种合作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
夜晚,我们入住七星湖景区。七星湖水清澈见底,湖边绿树倒映,沙漠衬着湖边的树林显得更绿、更美,草原、湖泊、湿地、沙漠托起的天空更加绚丽多姿。
  亿利集团建设七星湖景区,开展沙漠风光旅游,既繁荣生态文化,又增加旅游收入,推动农牧民致富,形成了有效利用沙漠、优化生态的又一新途径。
  江泽慧问:“你们造林劳动力如何解决?”
王文彪回答:“我们聘用的大多是当地农牧民,甘肃、宁夏的民工,按劳取酬。我们搞生态建设的目的,除了要治理沙漠,改善环境,还要增加农牧民收入、扩大就业、改善百姓生活。”
江泽慧说:“亿利集团治沙经验说明,治沙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市场、企业和全社会的力量。治沙需要自然修复,也需要积极主动治理;需要‘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也需要各方得利的产业拉动。我们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但不应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沙地可以治理,也能够成为可耕地、宜林地、宜牧地,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在亿利集团带动下,鄂尔多斯企业造林积极性大大增加,参与造林规模达到500亩以上的企业达2500多家,参与治理沙漠的企业达50多家,全市非公造林面积达到造林总面积的80%之多。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