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福建宁化:绿竹化“金枝”迎巨变

来源:三明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7日 阅读: 字体:【】 【

  每天到自家毛竹林走走,已成了连允禄的“必修课”。“看着这些苍翠欲滴的绿竹,什么烦心事都没啦。”

  连允禄是福建宁化治平畲族乡坪埔村的竹农。“今年闽笋干行情特别好,单卖这就赚了2万多元。加上冬笋、春笋、毛竹的收入,每亩每年平均五六百元收入不在话下。”在他看来,40多亩的毛竹林,已经成了家里的“活银行”。他说:“在以前,这想都不敢想。”

  地处宁化西南的治平畲族乡,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加之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4.5万亩的莽莽竹海,是治平的最大资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治平就分山到户。人均10余亩的毛竹山,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本钱’。如何做好‘竹业文章’,历届党委、政府都在探索。可历经20多年的努力,竹山并没有如期成为竹农的‘金山银山’。原因何在?”2004年,刚履新的乡党委书记伍秉曲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一番细致调研,伍秉曲发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竹山不通路,毛竹下山难,企业不愿来,毛竹价格低,竹农无心管。很多竹农,甚至还停留在10多年前,“挖鲜笋卖钱、砍嫩竹造纸”的粗放利用模式。

  “竹山没有路,我一天肩扛背驮顶多能运下五六根毛竹,一根卖个三四元,收入还比不上打一天工。哪个有心思上山管毛竹?”连允禄说。前些年,一亩竹山一年收入还不到50元。绝大多数竹农都和连允禄一样,视竹山为“鸡肋”。

  “经过充分论证,我们意识到,治平要发展,关键在竹业。竹业要发展,关键在持续。要改变竹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困境,必须持续突围‘硬件’和‘软件’两大瓶颈。”伍秉曲说,“硬件,就是竹山公路;软件,就是竹农认为‘毛竹山上找不到吃’的意识。”

  治平平均海拔678米,地势陡峭,粗壮的丛丛毛竹,“深锁”重重山围间。“不少外地客商看中这里的毛竹资源,想来办厂,但一看到坑洼颠簸的羊肠小道后,头摇得像拨浪鼓,转身就拜拜了。”路,已成为竹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砸锅卖铁,也要修通竹山路!2005年初,“竹山畅通工程”开始实施。一公里两至三万元的投入,对薄弱的乡财,无异于天文数字。“我们勒紧腰带,一边利用民族乡的优势,多方运作,获得省市10多家帮扶单位的支持;一边依靠竹农投工投劳。”伍秉曲介绍,3年多来,共筹资500余万元,修建竹山公路78条196.5公里,使全乡50%的竹山修通上了公路。去年,全乡下山毛竹70多万根,比通路前翻了三番。

  竹农是发展竹业的主体。为了培养竹农科学经营竹山的意识,一系列运作之举,纷纷推出:“稳资源、兴产业、重科技、促效益”的毛竹发展战略、竹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兴竹富农”成为全乡共识;政府掏腰包,分批次组织各村竹业大户到浙江安吉、永安等地考察;建立了5个科技示范基地和3万亩的丰产毛竹林基地,让竹农“有样可学”;引智入乡,把竹业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为竹农答疑解惑;多方筹措,投入150余万元,修建了48个20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对缺水的竹山实施喷灌;搭建“网上竹业”平台,让竹农在网上咨询技术、交流信息、洽谈生意……

  从安吉考察回来,治平村的赖大仁开了眼界,惊呼“管好竹山,效益不得了”,并于2004年一口气承包了320多亩竹山;经过十多期护笋养竹的技术培训后,连允禄家的竹山,“每亩新增毛竹80余根,平均胸径比原先长了2寸,效益更是增加了十多倍。”

  在治平,“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路通竹俏。先前离开的竹制品企业,纷纷“转身”,回到治平办厂。这又带动了毛竹价格的上涨,2004年一根毛竹七八元,现在可卖到十五六元。11家加工企业,生产的竹炭、竹签、竹地板、竹香芯、竹窗帘等产品,使毛竹从竹枝到竹兜都得到有效利用。

  为了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该乡于2006年成立了竹业协会,并在12个村里设立分会。协会按照“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为竹农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供求、价格信息,促进竹业有序发展。会长范天健介绍,协会既促农增收,又保证了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被评为全省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绿竹化“金枝”,畲乡迎巨变。

  去年,治平全乡竹加工总产值达4425万元;全乡涌现出680多户笋、竹加工家庭作坊,年加工闽笋干达660吨,实现产值1782余万元;465户竹胶板半成品加工户,年加工竹胶板半成品8万套,实现产值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6元中,竹业收入占了85%。

  信步治平溪畔的洪门坝新村,60多幢三四层新房拔地而起。“每幢造价平均在30万元以上,都是富裕起来的竹农建的。从2004年算起,全乡2800多户,已有300多户建了新房。”伍秉曲介绍。四年前,集镇还没有一家摩托车店,现在已经有了五家;乡里有了10多部小轿车,都是先富起来的竹农购置的。

  “一家大公司打算投资一个亿,在乡里承包三到五万亩的竹山基地,立体开发毛竹资源。竹农以竹山入股,竹农‘变身’竹业工人,山上管护,山下加工,既赚分红,又赚工资。这是治平竹业以后的发展方向。”

  在伍秉曲看来,畲乡的巨变,才刚开始。

  编后语

  在落后的山区,如何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宁化治平畲族乡无疑是个很好的样本。

  青山还是那座青山,竹林还是那片竹林。不一样的是,治平畲族乡竹农的观念变了,从“挖鲜笋卖钱、砍嫩竹造纸”发展到“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竹山的效益变了,从“竹山不通路,毛竹下山难,企业不愿来,毛竹价格低,竹农无心管”发展到如今路通竹俏,竹业“升级”,先富起来的竹农建新房,买轿车。这一切,得益于畲乡科学经营竹山之道。

  畲乡的巨变才刚开始,畲乡未来的巨大变化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