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福建建瓯:品牌托起“中国笋竹城”
5月13日临近中午,在著名的世界"双遗产地"的武夷山,举行的第十一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上,一阵阵掌声热烈响起,在一号签约台上,中国笋竹城、福建宏远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签订了竹纤维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对接合同,至此,仅这单项投资3.14亿元,可新增产值14亿元,创税利4600万元的大品牌项目"名花有主","花落"建瓯的"中国笋竹城"。
"凤 凰 "往 北 飞
海西绿色腹地的福建建瓯,举全市之力打造的"中国笋竹城"名声逐渐响起来。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该市以"中国笋竹城"的特色形式,成了全国2862个县唯一参加的县级地方展馆,一时轰动京城;在第一时间有56家新闻媒体争先报道。中国笋竹城这个大品牌引来了全省、全国注目。福建省竹业协会笋食品分会和竹炭分会设在建瓯,省政府向中央申报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笋竹加工贸易示范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答复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97号建议中表示对建瓯市建设"中国笋竹城"将给予大力支持。5月15日国家林业局第三次派员考察"中国笋竹城",要求加快推进中国笋竹城建设成"国家高新技术笋竹加工贸易示范区";是全国第一个打出"中国"品牌的林业产业平台,也是全国最大的"中国竹子之乡"应有的作为。
素有"无浙不成商"的浙商,甚至全国竹业效益最高的浙江安吉企业家也纷纷入驻"中国笋竹城",还成立了"浙江同乡会"等等,如安吉企业家沈建华办起雅风竹业有限公司、绍兴企业家唐金荣办起绿剑食品有限公司、温州诸建华企业家办起利树浆纸有限公司等一批浙商、港商、台商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同时"清华同方"、 "世纪阳光"、 "福人"、"新大陆"等一批上市公司也看好"中国笋竹城", 破天荒地在这投资兴业。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大项目也接踵而来落户建瓯,如昌隆竹业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生产竹集装箱复合板,可新增产值1.8亿元;引进圣达公司总投资2.5亿元、总产值可达6亿元的产品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属国家高新技术和"十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有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5000吨活性炭的同方炭素项目,是该市首次引进上市公司落户。去年9月份,泉州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到笋竹城考察后,与建瓯签约1000亩供地意向书,作为该公司生态纺织项目发展用地,该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可为中国笋竹城年创产值60亿元、税收5亿元。去年该市新办项目78个,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
笋 竹 的 "硅 谷"
随着"中国笋竹城"的品牌叫好,吸引了一批高科技术的大项目落地,从而提升笋竹加工产业,促进资源的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减少环保的压力,使竹笋加工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高科技,清洁型,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上述的建瓯和宏远集团与中科院对接的科技成果,联手开发生产竹纤维,该项目建成后,生产被专家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的竹纤维功能性面料。它具备了当代纺织面料的三个发展方向:舒适、环保、功能性的要求。提高当地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纺织业的环保清洁生产,提高全国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有效破解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原料的进口" 限量 "、"禁运"之困;如今,该项目已列入"国家支撑项目";颖食物产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毛竹笋加工附产物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综合利用"项目,从竹笋加工的废弃物笋头、笋壳中开发出竹膳食纤维、竹笋氨基酸肽类提取物、竹笋甾醇等8种产品,均为国内首创,价格比黄金还贵;特艺竹木有限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发"纳米改性竹炭光触媒材料"项目,从废弃的竹加工下脚料中开发出纳米改性竹炭系列产品30种,申请专利技术4项,均为国内首创;利树浆纸有限公司引进国外高科技制浆新技术--汽爆制浆技术,采用无水无药的物理制浆办法生产竹浆。该工艺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充分利用竹木废弃物和小径竹材、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得浆率高、又能满足环保要求的高效制浆技术。这一批项目的实施,开辟了笋竹利用新领域,提升了笋竹加工利用水平,开发附加值高的笋竹加工终端产品,促使该市笋食品加工从生产水煮笋罐头向软包装笋系列产品升级和竹业"衍生品"的开发;竹材加工从生产竹凉席、竹筷、竹地板坯向竹胶板、竹工艺板、竹地板成品、竹纤维升级。初步形成从竹根到竹叶、从笋肉到笋壳、笋头的系列开发产业链,具有较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废物变成了黄金一样贵重的物品!实现资源的"零"剩余。
一批高新技术、高效益的品牌企业集聚"笋竹城",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延伸产业链,迈向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瓯市的笋竹产业有了迅猛发展,全市现有笋竹加工企业337家,其中规模企业49家,产品多达13类500多种,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林业局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7家笋食品企业通过日本农林水产省有机食品认证,"万木林牌"笋食品获绿色食品标志,"明良牌"和"金瓯牌"笋食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明良牌"笋食品还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证书,这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证书的笋食品。三森竹胶板是北京奥运会建设场馆指定产品,水煮笋罐头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竹胶板、竹地板产量名列福建省首位。
"品牌农民"吃香
今年在"中国笋竹城"中心区二期开发已有12家企业入园,另有30家企业排队等待评审侯选,笋竹城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为建设"中国笋竹城"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龙头企业连接市场,搞活流通,提高笋竹附加值,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山下、山上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竹业经济整体效益。不断扩大对笋竹加工原料的需求,激发农民抓好笋竹资源培育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护笋养竹和加强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投入1200多万元,开发1800多公里竹山机耕路;在竹林资源培育上,除推广护笋养竹、抚育施肥、合理砍竹、科学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常规竹林丰产培育技术外,近年来,从竹林可持续经营出发,还推广竹山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竹阔混交林经营等新技术。在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批劳动力到中国笋竹城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如今 建瓯市农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南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一根毛竹从0.3元元收卖到20元,企业收购20元毛竹,通过加工后价值可达百元左右;如该市东峰镇东峰村村民一组的农民王建辉夫妇当工人有两年多的历史,他们是华宇公司元老级工人,如今是生产骨干,王建辉负责进料工序,妻子王琳秀负责粗选工序,每月每人有上千元的工资收入,公司还给每位职工上了保险。与过去相比,干一年比待在田间山头干农活多收入一万多元。一家三口人,只有7岁女儿上学吃"闲饭",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城里人用的电视机、液化灶,他家都用上了。今年还花了6000多元买了摩托车,改变了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的历史。不仅洗脚上田,穿上皮鞋,而且有了"机动车辆",上班有了"专车",成了有工业背景的"品牌农民",公司每月放假三天,让职工回家"处理"农活。现在王建辉主要农活就是山上种了400多棵柑橘,一般情况下工闲期间"处理"农活都绰绰有余。生活真没有忧愁。王建辉说,现在他养成了三个"准时"习惯:每天准时上下班,每月20日准时领取工资,每月准时有假日。在他的村民小组里有100多户村民,如今三分之二的农户像他一样离土不离乡,成了农民的"工人":上班是工人,上山成农民,亦工亦农两相宜。
象王建辉夫妇这样有工业背景的"品牌农民"建瓯全市有9.18万农民。在该市房道镇安宁村,整个村369户、1480人。村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一组数字作了最好的诠释:一是近年来,这里一连办起3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个中小型竹木加工企业;二是这个村110户农户成了企业的股东,占了全村农户的三分之一,400多位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占全村劳动力的九成以上;三是2006年全村工业产值达3000万元,户均工业增收达0.94万元。生产发展了,经济宽裕了,安宁村的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如今其投入股金年收益率在30%以上,且股份行情还不断看涨。村里几个企业消化了全村所有剩余劳动力,相当部分村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一户2个人务工,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村民饶启杰和妻子都在万鑫公司上班,一个月光工资收入就达2000多元,加上股份分红,一年下来,收入近4万元;村民王昌胜、江丽娇夫妻2004年进厂务工,至今已有2个多年头。据王昌胜介绍,进厂务工每年家庭可增加收入2万多元,加上山上柑桔、毛竹的收成,全家年收入就达3万多元。
"中国笋竹城"促进该市中国根艺之乡的打造,化废为宝,把丑陋、废弃的竹根变为精美的工艺品。现已动工在国道205线的建瓯徐墩段崛起三华里长"武夷根艺城",构筑中国首座根艺文化长廊。用大毛竹制作的中华一绝的"建瓯挑幡",成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用竹制成的"建州伞技",成了远近闻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项目。房道镇吴大元村竹业的开发让该村农民人人致富,家家盖起新房,是远近闻名的"毛竹新村",最近该村与上海朝阳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开发"竹乡畲寨风情旅游";
建瓯从以卖原料为主的"竹子之乡"到建设集笋竹加工、交易展示、信息交流、竹业科研、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中国笋竹城",这精彩的一跃,是建瓯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海西区建设的实践要领,重在运作的结果。市委书记卓立筑说:"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建瓯理当在海西区纵深推进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建瓯市的笋竹产业跃升发展提供了机遇。促进生态循环农业、观光竹山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
中国笋竹城品牌带动,促进环境生态和谐、经济和谐、城乡和谐、人文和谐、社会和谐。(李宝成 魏剑生 林秀英)
人物故事:
品牌让企业当上全省竹胶板"龙头老大"
访建瓯三森竹木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樟成
5月14日,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冲着"三森"品牌一口气给建瓯三森竹木有限公司下了一份8万张的竹胶板订单,以出口安哥拉建设社会房项目,这让公司总经理周樟成又喜又忧。喜的是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忧的是眼下公司刚完成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订单任务,而且目前许多已接的订单还没完成,一时无法完成该项订单。一见我们,周樟成就诉起苦来。
从上门找市场到订单上门,周樟成说,最关键就是企业实施了品牌战略。1999年,从建瓯市木材厂下岗的周樟成联合其他下岗的20多名职工,在建瓯市徐墩镇创办了建瓯第一家竹胶板企业--建瓯三森竹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覆膜竹胶板、高镜面竹胶板等产品。起初,人们对竹胶板认识不深,"养在深闺人不识",公司产品一度出现"卖难",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就得打响产品的品牌。"该公司"中国笋竹城"这"中国"二字大品牌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有利机遇,不惜重金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一次性投资近700万元,同时启动了三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一条日产1万张浸渍纸生产线,使每立方米竹胶板价格提高近100元;新上全国单机产量最大的竹胶板生产线一条,公司竹胶板生产能力实现翻番,达1.8万立方米;修建"生物质燃料热载体锅炉",使废气、废渣通过处理循环利用,产品单位成本可节约50元左右。
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上企业的科学管理,公司的产品质量快速提高,2003年6月,其公司就在全省竹胶板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双认证,获得中国竹文化节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2006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2007年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并成为中国模板协会竹胶板专业委员会"推荐品牌"(全国仅13个)。品牌响,市场旺。冲着其有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北京奥运场馆的承建商不断给该公司下来订单,其产品被广泛运用到奥运场馆建设中。
如今的三森,总资已达到5500万元,年生竹胶板达180万平方米,年产值7000万元,在全国同类产品的销售份额达到8%,据福建省竹业协会竹胶板分会认定,该公司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竹胶板加工企业,带动了上万户竹农的增收。
"品牌就是效益,现在公司竹胶板不仅不愁卖,而且价格比市场上同类产品高出12%以上。"周樟成对我们说,"在'中国笋竹城'大品牌所形成的产业'洼地'借力又省力,借助各级对'中国笋竹城'的扶持政策,公司下一步瞄准的就是国家免检产品,只有品牌响了,企业才能不断做强做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采访手记: 只要肯用心 凤凰也"北"飞
"只要肯用心,凤凰也'北'飞。"这句话读起来拗口,却是几天来,记者采访建瓯众多品牌企业最深的感受。用心就能迎难而上。想当建瓯为了打造三森、明良等一批企业的品牌,几乎倾尽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三森公司从创闽北知名商标、到福建名牌产品,再到福建著名商标,历时五年。每一步都很艰难,但都很用心地走。如为了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企业不惜筹建数百万元,艰难前行;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自加压力,增设多个质量监控点;为了打开销路,他们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用心就能把握机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瓯就抓住机遇,先后打响了以加强低产竹林改造、建设丰产高效竹林基地和发展笋竹加工流通、打响笋竹品牌为主题的四大战役。其过程经历了虫害、冻害、卖难等诸多困难的考验。十年磨一剑。如今建瓯的竹业已从农村"副业"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为了在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中当前锋,一心想把笋竹产业做强做大的建瓯又审时度势,举全市打造"中国笋竹城",进而使建瓯逐步实现了" 从"乡"到"城"的精彩飞跃。
古人都说:孔雀东南飞。地处闽北的建瓯由于树立"中国笋竹城"品牌,"巢筑得好,不仅引来了像雅风、绿剑等一批上千万元的"孔雀型"的项目,更有如宏远集团这样投资上亿元的"金凤凰型"项目来仪。真可谓:只要肯用心,不要说孔雀往"北"飞,就是凤凰它也会"北"飞。
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用心打造才是最真的。采访完建瓯的品牌建设,确实让我们留下许多感动。虽然建瓯品牌之路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增强品牌的信心,唤起品牌意识,形成"做品牌、推品牌、用品牌、爱品牌"的良好氛围,建瓯的跃升发展就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