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福建长汀:山中何所有 绿竹成“银行”

来源:新华社 作者:程璧晖 傅长盛 陈天长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3日 阅读: 字体:【】 【

  1993年正月初九,本报记者深入长汀县四都镇边远的革命基点村楼子坝采访,几天后报纸头版头条刊发了《楼子坝村种竹开辟致富路》一文,报道楼子坝村600村民开发荒山种植6000亩毛竹的事迹。出乎意料的是,这条新闻引起了时任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会会长、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石山的关注,他致信本报编
辑部谈农业开发的《山中何所有遍地生金银》一文,在当年3月4日本报2版头条刊出,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扶持下,闽西农村掀起了竹山开发的热潮。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再次来到楼子坝村。驱车从龙长高速长汀站出口下来,通往闽赣交界革命基点村楼子坝的道路已经全部铺设平整的水泥路,道路两边漫山遍野是茂盛的毛竹林。一路上,满载毛竹材的车辆不时呼啸而过,沿途公路旁和四都镇竹业工业园里堆满了原竹……

  当年接待记者的楼子坝村支书陈先华,如今仍在任上,老朋友重逢,分外亲切。陈先华介绍,楼子坝村人口已经从当年的600人增加到728人,竹山从当年的6000亩增加到7000余亩。虽然数量增加有限,但是质量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得益于这几年来科学的毛竹产业开发。

  楼子坝山高路远,距离集镇20公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采运毛竹成本高,大量毛竹运不出去,无法变现,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捧着金碗讨饭吃”。针对这一状况,这些年来村里把通村公路硬化和开辟竹山便道当作发展毛竹产业的基础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他们筹措资金300多万元,于2006年将楼子坝通往县道公路的17公里村道改成水泥路。出山公路改善后,村里又组织竹农建设竹山便道,两年来完成路面宽3.5米的竹山便道43公里。

  竹山便道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山里运载毛竹,这里的毛竹从几年前每根5—6元提高到现在的15—16元。竹农初尝甜头,开辟竹山便道和竹山垦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民刘声来有400多亩竹山,他投入18万元开辟竹山便道、垦覆竹山。刘学林不仅在村里承包了600亩竹山,还在外村承包了2000亩,投入人力物力对竹山精耕细作。与此同时,村里组织竹农到永安等地培训,提高现代竹业经营技能。在竹业专家的指导下,村民对竹山进行低产改造,深翻垦覆,科学施用毛竹专用肥。经过改造的竹山发笋率提高了50%以上,立竹量达到每亩180根的丰产水平。每亩竹山原竹出产加上冬春笋利用,如今合计年产值可达800元,是以往的几倍。15年前楼子坝的竹业产值不到百万,而去年则超过500万元。

  可喜的是,当地村民不仅科学种竹,还从过去仅卖原竹一项开始在加工上做文章了,刘学天、刘学森等人在长汀县城、瑞金等地办了4家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竹凉席、香芯等竹制品,吸纳了上百个本村劳动力,产品销往江西、上海等地,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楼子坝毛竹产业。

  离开楼子坝,我们返回途经的四都竹业工业园。但见车间里的工人正忙着生产竹地板、竹筷子、竹凉席、竹香芯等竹制品。刚巧我们遇见了四都镇党委书记黄海容,说明来意后,他告诉我们楼子坝村只是近年快速发展的四都竹产业的一个缩影。四都镇拥有竹林面积6万多亩,近年来,四都镇开通200多公里的竹山便道,还建设大量竹山灌溉设施,全面开展丰产竹林培育,重抓溪口、荣坑、楼子坝三个市级竹业重点村,科学育竹,集约经营,做强毛竹产业。镇村均成立了竹业协会,为村民开设中低产毛竹林改造、丰产毛竹林建设培训班,指导竹农科学育竹和笋竹营销,为竹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牛女麻坑和陂坑两地建设万亩丰产竹林基地,并培育杜建榕、陈联柳两户为市级丰产示范户,建立丰产示范片,进行科学的号竹、除草、深翻、施肥、采伐。在两个示范户的带动下,全镇掀起科学育竹新高潮。

  竹山基础设施完善,政府的政策引导,激活了这里大户经营和竹山流转的积极性。溪口村竹农陈联柳,对一个自然村的4600亩竹山进行整体承包,承包期达25年。镇领导前年赴莆田挂职锻炼,又引进外商林春姿前来承包山场7000多亩,其中竹山2000亩;还引进顺昌县客商马日安承包竹山2400亩。全镇流转竹山达到3万多亩,还把周边乡镇乃至江西的竹山承包来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四都大户经营的山场达到10万亩,成为全市最大的毛竹集散平台。从而全市独一无二、规划500亩的竹业工业园应运而生,目前已落户5家企业,还有10多家正在洽谈中。

  2007年,四都镇产出竹材120万根、笋干220吨、冬笋600吨,实现笋竹产值2940万元,加工产值1950万元,成为福建龙岩市名副其实的竹业大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