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翠竹:搭建传统建材与现代节能的桥梁
重庆人民广场“德国大道”上,用传统建材竹子搭建的展亭已映入人们眼帘。在几天前的“德中同行”新闻发布会上,该活动项目总监阿克曼先生在介绍此次活动特别之处时说:“我们决定用竹子作为建材来建造展亭。”也许有人不理解作为高科技国家代表的德国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寒酸”并且非常原始的材料?他说,用竹子作建材是为了展示这种中国大量存在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呼吁保护环境,多用可再生资源。笔者以为,竹子此番浓墨重彩登上中外合作活动的大舞台,让人们认识到在提倡高科技的今天,传统的生态建材在现代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中也能一显身手。
竹既是一种传统建材,又具有生态建材的特性。当前,虽然对生态建材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生态建材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生态建材之所以被冠以“生态”二字,即要求其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
生态建材与其他新型建材在概念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生态建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概念:不能只看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应从生产或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衡量。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外正在出现多种被称之为生态建材的新型建筑材料,如利用废料或城市垃圾生产的“生态水泥”等,但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有可能在一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是“绿色”而在其他方面则呈现出“黑色”,这将导致人们在对其评价时失之偏颇。例如,高性能的陶瓷材料可能废弃后难以分解,黏土陶粒混凝土砌块轻质、高强、热绝缘性和防火性能好,但其生产需要较高的能耗;塑钢门窗较钢窗和铝合金窗坚固、耐久,热绝缘性能更好,但它的能源成本较高,废弃处理时将使环境产生严重的负担。因此,为了全面评价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需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即对材料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与资源影响大小进行评价。
正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在应用生态建材建造生态建筑方面,一些国家已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如美国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总部所在地利用一些天然的再生材料建造了“绿色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从外表看与其他办公室几乎没有区别,然而它的墙壁由麦秆压成,办公桌由废旧报纸和黄豆渣制成。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香格里拉藏式节能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在设计上保留了本地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和气候相协调的精华,而且还引入了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采用产于当地的绿色环保材料,改善传统藏房的居住舒适性,降低木材消耗。
据悉,此次德中同行活动的展览也包括“竹子——未来建材”竹亭展,展示“德国大道”竹材展亭的模型、材料和设计方案等,还包括各国最新的竹材建筑和艺术装置,以及位于孟加拉国、在国际上多次获得大奖的用竹材建造的学校等。此次活动还将从不同角度展示竹材这一环保、可持续和生长速度快的天然建筑材料的实际用途,德中专家将就竹材对于环境、经济、建筑和艺术的影响进行讨论。相信这些活动对于生态建材更多更好地应用在未来建筑中将大有裨益。
虽然,相对于我们总的建筑量,当前应用传统生态建材的建筑还只是偶尔露峥嵘。相信随着建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使用生态建材无疑将成为一种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用青青翠竹等生态建材搭起的建筑,在未来的建筑之林里能撑起一片蓊蓊郁郁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