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福建古田县黄田镇库区移民种竹走上致富路

来源:第一食品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29日 阅读: 字体:【】 【

    近日,上海曹安蔬菜批发市场市场给福建古田县黄田镇农民发来传真:要求将供应新鲜“马蹄笋”的数量由以往每日1吨提高到日供应3吨!“马蹄笋”供不应求乐坏了曾经因为失去土地而为生计发愁的古田县黄田镇库区移民。据统计,目前古田县黄田镇种植马蹄笋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3万吨,每年创造产值近亿元。

    据介绍,早在唐朝时期,古田县黄田镇一带发生饥荒,当地群众发现闽江边生长一种竹子,其竹笋肉质莹白、口感脆嫩、清甜可口,便将其挖出充饥。由于笋肉细嫩,大家越吃越觉得好吃,于是当地的农民便模拟其野生的生长地形、土质和环境进行培养、驯化和小规模的人工种植,绿竹便在黄田镇的闽江两岸便逐渐多了起来。相传在乾隆下江南时,乾隆皇帝歇息于黄田镇内的“一岗岭”,在一农民家中尝到了这肉质晶莹透白、口感脆嫩清甜的笋片时,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见此笋形似马蹄,当即御封“马蹄笋”,同时指定该笋为贡品。

    经过几代农民的艰苦探索与实践,绿竹逐渐被人们驯化,产量逐渐提高,村民在各自房前屋后种绿竹也逐渐多了起来。80年代,国家要建设“七五”重点工程——福建水口水电站,黄田镇的大部村是库区淹没区,移民村里的良田基本上被淹没殆尽。为了帮助失去土地的移民发展生产,省市县各级政府鼓励农民向山地要效益,并采取每种植一亩补助300元的政策激发农民种植马蹄笋的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黄田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民科学种竹进行指导,在各村都培养种植示范户和生产示范片,组织生产能手传授经验,总结出“绿竹母体分离、深穴堆肥、季节定植、定期抚育、适时采收”的栽培管理模式,提高村民种笋的经济效益。至目前,在闽江两岸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绿竹身影,特别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山地全部被开发种植绿竹。据统计,目前黄田镇有3万余亩山地几乎全部被开发种植马蹄笋,年产量达3.2万吨,产值近亿元,占该镇农业总产值的61%。黄田镇双坑村移民后,绝大部分耕地被水库淹没,人均仅剩3分土地。为了生活,开发丰富的山地资源是他们的最好选择。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有成片开发的竹山,多者种植五、六十亩,少者也有八、九亩。去年,该村仅马蹄笋一项产值达1200万元,仅此项,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近年来由于该村宜种竹的山地基本上都被开发,许多的村民纷纷转向闽江沿岸的南平、尤溪等地承包和合作开发笋山。村民陈由新原先仅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竹十几丛,除满足自家食用外,每天都有小部分马蹄笋送到集市上卖,换取盐、醋等。但这个好动脑筋的农民汉子在卖笋时琢磨,既然笋好吃、有市场,何不大规模种植。于是他在别人尚未大规模种竹前,开发荒山近10亩,种竹150株,并将种竹如种菜精耕细作,科学施肥。三年后,竹笋进入盛产期,年收入近10万元,迅速成为村中的致富典型。榜样的力量带动了全村群众掀起开荒种竹的高潮,目前该村种植绿竹面积达5085亩,几乎是适宜种竹的山地全部都种上了绿竹。

    为了将产品优势变成商品的优势、经济优势,古田县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这一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市场开拓的力度,努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上海,有着中国经济晴雨表之称,产品能否打进上海市场一直是衡量一个产品能否被社会接受的标志之一。上海人喜欢食用笋类产品闻名于世。然而,一直以来,这个曾经是“宫延贡品”的马蹄笋因“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未能打进上海市场,优质笋品一直未能让上海的消费品所接受。2005年,古田县上海商会成立,商会通过邀请上海工商企业界人士和市场经营管理人到古田黄田镇。通过品笋宴、逛竹园,让见多识广的上海客商为马蹄笋优良品质拍案称奇,当即与该镇签定经销协议。从此,古田黄田马蹄笋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上海市场,成为上海各高档饭店酒家的招牌菜。而且,借助上海市场的推介,黄田马蹄笋的优秀品质又逐渐被许多国际友人所认识,连对食品品质要求倍加苛刻的日本客商在品尝“黄田马蹄笋”后,连连称好,在2006年他们就在黄田采购200多吨优质马蹄笋远渡日本,并预约今年要增加对他们的供给量。至目前,黄田马蹄笋在国内主要销往龙岩、浙江、温州、杭州、上海、北京和洪、澳、台地区,在国际上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产品种出来了,市场也开发起来了。但如何保持竹笋的品质却变成了将这个产业做大的问题。原来,马蹄笋有一个特性,它在泥土中被挖出后是晶莹透白、脆嫩清甜的。然而,在常温条件下24-48小时后,笋的顔色就会变黄,品质变老,口感变差。面对如此娇贵的特性,该如何让马蹄笋走出“深闺”,“远嫁”他乡呢?按现有常规运输组织经销模式。马蹄笋从挖出到收购、粗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到消费者于手中至少需要三、五天的时间。那么,到消费者口中的笋片不再是莹白、脆嫩清甜,而是又黄又老,如同嚼竹片,“贡延贡品”的形象将在消费者中荡失,被市场所淘汰。

    “政府就是服务”。2005年,当地党委政府通过努力,引进了一家集农、科、贸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九龙江农业发展公司,该公司聘请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真空冷却、农副产品保鲜专家孙企达教授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中心研究员乔勇进博士提供保鲜技术指导,使马蹄笋的保鲜贮藏期由原先仅一、二天延长至20天,为马蹄笋进一步拓展市场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每年收购马蹄笋鲜品1万吨,日生产加工优质保鲜16吨,罐头笋20吨,笋干20吨。到目前,全镇有这类龙头加工企业20多家,还有粗加工作坊100多家。龙头企业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马蹄笋产品量多卖难问题,还直接提高了产品的收购价。据介绍,龙头加工企业出现后,农民手中的马蹄笋收购价平均提高了0.4-0.6元/公斤,据此测算全镇农民仅因此项又增收800-1000万元。“大拇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几年前就在黄田镇的横山开发区内买地设厂,开发马蹄笋的深加工,后来由于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规模上不去,公司的行政总部于三年就搬离黄田,到福州马尾,留下的厂房仅有少量生产。去年该公司看好当年丰富的马蹄笋资源,决定再投资300万元,对现有的厂房设备进行技改扩建,增加建设有机水煮笋生产线,对马蹄笋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出口外销。据介绍,该公司技改扩建后加工量可达3000吨,产值6000万元,每年还可为地方财政创造大量的税收和新增100余个劳动岗位,解决库区劳动力富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