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衢江竹业现代经营促进林地流转
引进竹业科技协作 实行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负责制
衢江竹业现代经营促进林地流转
本报讯 记者李瑞林 通讯员何仁华报道 自从做了竹林高效经营示范户,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双桥乡郑红炎便成了周边群众学习效仿的榜样。郑红炎的200平方米竹林去年产冬笋28.5公斤,比往年增加了近两倍,春笋出产提早5天,笋期延长12天,产量增加一倍多。
郑红炎不仅带动了本村的10多家农户,邻近的太真、杜泽等乡镇还请他为竹农上课介绍经验。一位远在百里外的亲戚正月拜年时,看了他的竹山、听了他的介绍,也回去在自己的竹山上进行试验。
郑红炎是衢江区推广毛竹高效经营技术,在重点竹区乡镇建设了6个核心示范基地202个示范户中的一个。通过引进竹林高效经营科技协作,实行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负责制,竹业先进实用新技术、新成果在当地得到迅速有效的推广应用,衢江区竹产业发展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的现代经营之路。
衢江区林业局局长周柏青将衢江区竹业的变化总结为“五个一”:引进一项成果、聘请一位专家、建设一批示范、构建一个体系、搭建一个平台。2004年起,衢江区与浙江林学院进行科技合作,引进《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成果,重点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挖沟引鞭、蓄水灌溉三项关键技术。聘请浙江林学院金爱武教授作区政府竹产业高级顾问,实行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负责制,为全区竹林资源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在重点竹区杜泽镇梭铺村、双桥乡田蓬村等建设了6个核心示范基地,建立了以示范户为主体的区、乡、村、户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竹林高效经营还搭建一个推进林地合理流转的平台。”周柏青说,竹林高效经营的高效益,吸引了各地的资金、技术、人力参与竹林资源培育和产品开发,逐步摆脱有山没人管、有人没山管的两难困境,使竹产业发展逐步走上规模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衢江区,龙游客商叶德宝2004年起在举村乡承包了1000多亩山林,当时山上仅有不到200亩荒芜竹林,每亩立竹量不到50株。两年多时间,他投资80多万元,不仅对原有的低产竹林进行抚育改造,还新种植毛竹林500亩,目前原有的200亩低产竹林面积已扩展到300亩,亩立竹量增加到了110株。2005年他又投资160多万元,在山下办起了毛竹加工厂。
目前,衢江区有近4万亩低产竹林得到合理有效的流转,经营水平大幅度提高,承包经营千亩以上的大户有10多个,有的经营大户还在山下办起了加工厂,真正走上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衢江区现有竹林总面积40.3万亩,居浙江省第五位,有毛竹林面积36.1万亩。竹林培育促进了全区竹加工业的发展,共创办各类竹加工企业241家,竹产品加工专业户3000多户。2006年实现竹业总产值7.9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33亿元,加工业产值4.9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