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传统竹编工艺:溶入新元素编出新意来
圆鼓鼓的竹编栲栳。应该是老一辈喜欢的日用品了。但是浙江省永康市唐先镇上新屋村施广中(今年61岁)编制的栲栳,上了年纪的阿婆喜欢,姑娘也喜欢。古山镇准备年底结婚的小应,就早早向施广中预订竹编栲栳,这可是她的嫁妆之一。
施广中的栲栳确实在全市各地小有名气,订单也来自全市各个角落。特别是本村及附近村庄,姑娘要出嫁了,母亲总要在他那儿给女儿备个栲栳。
施广中原来是个普普通通的编竹凉席和竹箩筐的篾匠。后来,施广中在集市上看到,栲栳、启笼等都是东阳产的。一些批发商私下议论。这些东西是不是永康人做不起?于是天生不愿服输的施广中暗暗下了决心。他30多岁时,开始学编栲栳、启笼等,总是不尽如人意。施广中把他早时编的栲栳拿给记者看,栲栳扁扁的,该大的地方不大,该小的地方不小,底部也不平。再看看现在编的栲栳,圆鼓鼓的非常饱满好看。该凸出的地方凸出,该凹进去的地方凹进去。底部的花纹黑白分明。仔细看还有“王”、“马”、“五”、“正”、“喜”等字样。
施广中有一把自制的尺子,这尺子只是一根篾,平常人看起来没什么,但这却是他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底部到口部要多高,什么地方开始放,什么地方开始收,都能从这把尺上量出来。“要编好栲栳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好收放的地方。”施广中说,为了学会这点,他对市场上及自己编的栲栳进行反复测量、实践。最后固定一个尺度。
施广中的栲栳在市场上一出现,就以细致的工艺吸引同行的眼球。但施广中自己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栲栳除了在工艺上细致外,其他的地方优势不大。于是,施广中开始寻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东阳的栲栳只编一层,他就编里一层外一层。这样一来,不仅栲栳的样子更加好看,东西的分量也重了。许多同行见这样的栲栳在市场上颇得顾客的青睐,纷纷效仿。于是,他又有了新的思路。他编好外面一层竹编后,再加一些不同颜色的竹篾,颜色一反差,栲栳的工艺就更好看了。此外,别人的白藤扎一条,他就扎双条。
施广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栲栳,越做越好,越做越精,自然得到了顾客的喜欢。一些不准备买栲栳的年轻人,也会因为这精致的工艺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