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地球绿飘带:“三靠屯”的新生

来源:不详 作者: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阅读: 字体:【】 【

    “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这是黑龙江省拜泉县新生乡兴安村丁家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的真实写照。这里也曾经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三靠屯”。
    8月初秋,我们穿过一道道碧绿的林网,在一处山冈下坡处,远远看到花丛中一道写着“丁家沟”三个字的碑墙立在面前,碑墙背后有文字记载:
    “丁家沟幅员面积二千亩,昔日百姓不堪饥寒,背井离乡。生态建设,丁家沟一改旧貌,背井者返乡。过去穷山僻壤,今朝五谷飘香。云映千娇,霞染百媚,树木苍郁,百草丰盛,香远益清……”
    坐在炕头上,赵国贵和林波等老住户谈起过去的穷日子感慨万千。
    “那时候的地是‘三跑地’,跑水、跑肥、跑土。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山水似牤牛,下雨满山流,毁了低洼地,打出侵蚀沟。’”59岁的赵国贵说,“那时一亩地只能打七八十斤粮食,一口人一年也挣不上百十元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们这些老人都吃过苞米瓤、水蒿子。”
    “还有人家没衣服穿,男人出门只能穿个裤衩。”林波抢过话头。
    今年64岁的李井军记得,周边村屯很多人家都住在随手搭的马架子里,冬冷夏热,蚊虫扑面,生活十分艰苦。
    “越是穷越是开荒。”李井军说,“越是开荒,水土流失越严重,越打不出粮,陷入恶性循环。丁家沟最多时60多户,后来搬走了20多户人家。”
    穷则思变。从1986年起,丁家沟借助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坚持陡坡还林、封山育林的原则,造林1070亩,修梯田610亩,改垄300亩,治沟16条。山色渐渐绿起来,河水也重新清了起来。
    生态环境好转,粮食产量也上来了。过去一亩地只能打几十斤大豆、玉米,现在大豆能打400斤,玉米能打1600多斤。赵国贵连种带租有100多亩地,年收入一万多元,三年就盖上了砖墙铁皮的新房。
    在房后的山坡上,赵国贵种了个不小的菜园,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白菜,一应俱全。“夏天不用花一分菜钱,完全自给自足。”他高兴地摘了几个鲜红的西红柿,塞到记者手上,“这可是纯天然的哦。”
    李井军说,村里准备利用丁家沟现有的生态环境,开展农家生态旅游,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记者徐宜军、熊琳、王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