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敦化,不再单恋一片林
林场危机有多大?
多数无成熟木材可采,半数以上职工下岗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吉林省敦化市,一路白雪皑皑,林木丛生,不禁让人联想到夏日的敦化该是怎样一番青翠欲滴。敦化位于长白山林区,境内林地总面积达82.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9%,辖区内有3个驻敦森工林业局和1个地方林业局。
半个多世纪以来,敦化累计为国家供应木材7000万立方米。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如今敦化多数林场已无成熟的木材可采,森林资源几近枯竭。敦化的木材产量由最高年份的170万立方米,缩减到近年的30万立方米左右。采伐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约50%下降到目前的6%左右。
敦化的许多林场如今已变得冷清,曾经伐木生产的喧嚣早已渐行渐远。牡丹岗林场辖区面积1.3万多公顷,公益林面积8370公顷,林木多处于中幼龄,不能采伐。20多年前建的林场家属区,如今已经略显残破,寂静地散落在林地间。“以前林场发展主要依赖木材开采。当林木资源耗尽的时候,我们才深刻感受到发展‘独木难支’。”牡丹岗林场场长王玉林感叹道。在林场经营转型的艰难时期,王玉林最怕工人到他办公室找活干。
“林场工人不像农民有地可种,有粮可卖,各种补贴政策完备。我们都是指望着林场经营生活。”林场职工栾慧秀说。如今,栾慧秀在林场负责公益林管护工作,已有近30年工龄的他,拿到手的月工资不过1300元。“上世纪80年代初,林木采伐季的林场职工一个月收入达180元,比大学教授都高。”昔日“林大头”的风采,只能在林场职工的言谈中觅得一丝踪迹。
其实,不止林场发展“独木难支”,敦化整体经济情况也是如此。曾经“因林而兴”的敦化,也“因林而衰”。依托森林资源,敦化形成了以林木采伐和加工为主的经济结构。随着林木资源产量急剧下降,森工企业开始衰落、下岗失业增加、民生保障短缺等问题迅速显现。
木材资源枯竭后,木制品加工企业由1000余家锐减为300多家。三大国有森工局通过并轨解除劳动关系等方式下岗的失业人员就达2万多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58.1%。
林场还能咋利用?
发展“非林非木”产业,探索“家庭经济”形式
作为森工城市,敦化发展多年来单一依赖木材生产,而当林木资源转向枯竭之后,就必须谋求新的出路。在王玉林看来,林场要转型,首先是功能的转变,由“木材生产转向造林育林”。他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营林生产是基础,家庭经济是支柱。”
王玉林提到的“家庭经济”是敦化林地经济的重要形式。以家庭经济为基础,职工同林场签订5年承包合同,造林、抚育、管护等一切费用均由职工个人承担。到期后,林木保存率达80%以上,由林业局按照合同约定一次性支付职工回收款。
据统计,截至2010年,承包造林户达到1300多户次,职工自费造林每公顷纯收入均达1500元左右。从1994年至2010年,敦化市林业局已回收造林面积1万公顷。敦化市林业局“自费造林”的方式,使森林后备资源得到有效保障,但也面临着收回林木的资金压力。
为了降低对单一木材生产的依赖,敦化提出了大力发展“立体林地经济”的政策,以家庭为单位的林地经济在敦化林场很普遍。
栾慧秀就是一个木耳种植户。在房前的小屋里,栾慧秀向记者介绍了他培植的木耳菌苗。冬天,他将菌苗培植好,开春种到地里。去年,栾慧秀靠种木耳净赚了6万多元。今年,栾慧秀又培植了5万袋木耳。按照每袋木耳大约净赚2元钱计算,栾慧秀今年将会有10万元的收入。尽管收入不少,但谈起种木耳,栾慧秀多少有些无奈,“林场不景气,为了生活,必须想办法谋生。”
据了解,像栾慧秀这样的木耳种植户,在整个牡丹岗林场有40多户。林场方面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技术帮扶、场地和材料等便捷条件。2012年,整个牡丹岗林场职工种植木耳140多万袋,净收入达300多万元。
在保护林木的前提下,敦化积极开发利用“自上而下”的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特色食品、林间种药、林地养殖、移植野菜、养蛙养鱼、矿泉水加工等。目前,敦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公顷,被国家确定为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基地县,食用菌发展到4.1亿袋,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13个。这些“非林非木”产业正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今,和森林资源息息相关的木材加工、制药、食品加工的传统产业依然是敦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升级传统产业成为敦化转型一部分。占敦化产业份额较大的制药产业,2013年将投产建设生物基材料项目,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也将逐步建设起来,带动农产品生产流通。
转型还有啥障碍?
历史欠账比较多,条块分割需破除
近年来,林场经营初显起色,但对于种了将近10年木耳的栾慧秀来说,还是面临着不少难处。一年到头辛苦不说,想扩大点规模却发愁没有资金。为了节省雇人的钱,他还得学着改装生产木耳的机械。“林场已经没啥年轻人了,都是上了些年纪的在守着。”栾慧秀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样在林场辛苦度日。
王玉林也依旧担忧着职工的发展。“木耳种植一年就能收回本钱,但受市场影响比较大,赶上好年份才能卖个好价钱。在林场,搞养殖、种药材的不少,碰上市场行情连续几年不好,没啥经济实力的很难撑下去。”王玉林说。还没有形成统一品牌、缺乏有效销售渠道,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殖、种植的职工,挣的只是卖林产品的辛苦钱。据介绍,一斤上好的干木耳,林场工人30元左右卖给收购商,加工包装后,到超市价格就能翻个2到3倍。
近年来,林地经济实现产值达5亿元,较转型前提高超过9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初步显现。“资源型城市历史欠账多,敦化这样的森林资源型城市,还需要承担更多生态保护职能。”东北师范大学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支大林认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林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有限。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做好接续产业同时,需要找到适合发展需要的替代产业,更好地吸纳就业,带动发展。”
敦化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孙世新介绍说,敦化将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努力打造物流中心,发展水电、热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推动以六鼎山、雁鸣湖旅游区为代表的旅游业。
“经过转型发展,敦化因资源枯竭带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孙世新说。2009年,敦化共接收林业企业中小学19所,投入14817万元解决教师工资补差和社会保险。敦化采取统筹管理方式,将四大林业局职工社会保险统一纳入全市保障体系。
借助林业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等政策,林场职工多已住进县城楼房。2012年,敦化改造市林业局所属林场危旧房600户。如今,牡丹岗林场的家属院,大多已成为职工生产用的厂房。
林业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林区发展的负担,给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三大驻敦林区和地方条块分割,导致林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性,对敦化市全面转型战略的实施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障碍。”孙世新说,林区和地方如何协同发展将是敦化转型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记者 祝大伟)
多数无成熟木材可采,半数以上职工下岗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吉林省敦化市,一路白雪皑皑,林木丛生,不禁让人联想到夏日的敦化该是怎样一番青翠欲滴。敦化位于长白山林区,境内林地总面积达82.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9%,辖区内有3个驻敦森工林业局和1个地方林业局。
半个多世纪以来,敦化累计为国家供应木材7000万立方米。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如今敦化多数林场已无成熟的木材可采,森林资源几近枯竭。敦化的木材产量由最高年份的170万立方米,缩减到近年的30万立方米左右。采伐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约50%下降到目前的6%左右。
敦化的许多林场如今已变得冷清,曾经伐木生产的喧嚣早已渐行渐远。牡丹岗林场辖区面积1.3万多公顷,公益林面积8370公顷,林木多处于中幼龄,不能采伐。20多年前建的林场家属区,如今已经略显残破,寂静地散落在林地间。“以前林场发展主要依赖木材开采。当林木资源耗尽的时候,我们才深刻感受到发展‘独木难支’。”牡丹岗林场场长王玉林感叹道。在林场经营转型的艰难时期,王玉林最怕工人到他办公室找活干。
“林场工人不像农民有地可种,有粮可卖,各种补贴政策完备。我们都是指望着林场经营生活。”林场职工栾慧秀说。如今,栾慧秀在林场负责公益林管护工作,已有近30年工龄的他,拿到手的月工资不过1300元。“上世纪80年代初,林木采伐季的林场职工一个月收入达180元,比大学教授都高。”昔日“林大头”的风采,只能在林场职工的言谈中觅得一丝踪迹。
其实,不止林场发展“独木难支”,敦化整体经济情况也是如此。曾经“因林而兴”的敦化,也“因林而衰”。依托森林资源,敦化形成了以林木采伐和加工为主的经济结构。随着林木资源产量急剧下降,森工企业开始衰落、下岗失业增加、民生保障短缺等问题迅速显现。
木材资源枯竭后,木制品加工企业由1000余家锐减为300多家。三大国有森工局通过并轨解除劳动关系等方式下岗的失业人员就达2万多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58.1%。
林场还能咋利用?
发展“非林非木”产业,探索“家庭经济”形式
作为森工城市,敦化发展多年来单一依赖木材生产,而当林木资源转向枯竭之后,就必须谋求新的出路。在王玉林看来,林场要转型,首先是功能的转变,由“木材生产转向造林育林”。他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营林生产是基础,家庭经济是支柱。”
王玉林提到的“家庭经济”是敦化林地经济的重要形式。以家庭经济为基础,职工同林场签订5年承包合同,造林、抚育、管护等一切费用均由职工个人承担。到期后,林木保存率达80%以上,由林业局按照合同约定一次性支付职工回收款。
据统计,截至2010年,承包造林户达到1300多户次,职工自费造林每公顷纯收入均达1500元左右。从1994年至2010年,敦化市林业局已回收造林面积1万公顷。敦化市林业局“自费造林”的方式,使森林后备资源得到有效保障,但也面临着收回林木的资金压力。
为了降低对单一木材生产的依赖,敦化提出了大力发展“立体林地经济”的政策,以家庭为单位的林地经济在敦化林场很普遍。
栾慧秀就是一个木耳种植户。在房前的小屋里,栾慧秀向记者介绍了他培植的木耳菌苗。冬天,他将菌苗培植好,开春种到地里。去年,栾慧秀靠种木耳净赚了6万多元。今年,栾慧秀又培植了5万袋木耳。按照每袋木耳大约净赚2元钱计算,栾慧秀今年将会有10万元的收入。尽管收入不少,但谈起种木耳,栾慧秀多少有些无奈,“林场不景气,为了生活,必须想办法谋生。”
据了解,像栾慧秀这样的木耳种植户,在整个牡丹岗林场有40多户。林场方面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技术帮扶、场地和材料等便捷条件。2012年,整个牡丹岗林场职工种植木耳140多万袋,净收入达300多万元。
在保护林木的前提下,敦化积极开发利用“自上而下”的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特色食品、林间种药、林地养殖、移植野菜、养蛙养鱼、矿泉水加工等。目前,敦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公顷,被国家确定为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基地县,食用菌发展到4.1亿袋,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13个。这些“非林非木”产业正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今,和森林资源息息相关的木材加工、制药、食品加工的传统产业依然是敦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升级传统产业成为敦化转型一部分。占敦化产业份额较大的制药产业,2013年将投产建设生物基材料项目,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也将逐步建设起来,带动农产品生产流通。
转型还有啥障碍?
历史欠账比较多,条块分割需破除
近年来,林场经营初显起色,但对于种了将近10年木耳的栾慧秀来说,还是面临着不少难处。一年到头辛苦不说,想扩大点规模却发愁没有资金。为了节省雇人的钱,他还得学着改装生产木耳的机械。“林场已经没啥年轻人了,都是上了些年纪的在守着。”栾慧秀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样在林场辛苦度日。
王玉林也依旧担忧着职工的发展。“木耳种植一年就能收回本钱,但受市场影响比较大,赶上好年份才能卖个好价钱。在林场,搞养殖、种药材的不少,碰上市场行情连续几年不好,没啥经济实力的很难撑下去。”王玉林说。还没有形成统一品牌、缺乏有效销售渠道,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殖、种植的职工,挣的只是卖林产品的辛苦钱。据介绍,一斤上好的干木耳,林场工人30元左右卖给收购商,加工包装后,到超市价格就能翻个2到3倍。
近年来,林地经济实现产值达5亿元,较转型前提高超过9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初步显现。“资源型城市历史欠账多,敦化这样的森林资源型城市,还需要承担更多生态保护职能。”东北师范大学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支大林认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林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有限。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做好接续产业同时,需要找到适合发展需要的替代产业,更好地吸纳就业,带动发展。”
敦化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孙世新介绍说,敦化将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努力打造物流中心,发展水电、热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推动以六鼎山、雁鸣湖旅游区为代表的旅游业。
“经过转型发展,敦化因资源枯竭带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孙世新说。2009年,敦化共接收林业企业中小学19所,投入14817万元解决教师工资补差和社会保险。敦化采取统筹管理方式,将四大林业局职工社会保险统一纳入全市保障体系。
借助林业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等政策,林场职工多已住进县城楼房。2012年,敦化改造市林业局所属林场危旧房600户。如今,牡丹岗林场的家属院,大多已成为职工生产用的厂房。
林业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林区发展的负担,给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三大驻敦林区和地方条块分割,导致林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性,对敦化市全面转型战略的实施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障碍。”孙世新说,林区和地方如何协同发展将是敦化转型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记者 祝大伟)
上一篇:权威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 02-20 ]
下一篇:福建已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728个[ 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