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林业是树立生态意识、建设生态精神文明的主导因素

来源:不详 作者: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阅读: 字体:【】 【
一、林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林业建设,强调遵循积极保护、适量开发、充分利用的原则。积极保护就是通过探索并遵循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发展规律,协调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阈值为标准,适度地开发自然。在充分利用已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合理地开发自然以保持其稳定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林业坚持“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世界观
    人类社会不是独立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外的独立运行的系统,而是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的共同体,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主奴关系”,而是在一个系统中享有同等权利的居于不同生态位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森林资源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客观的国情和林情,决定了中国不能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必须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新纪元。这种生态世界观的确立,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整之上,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成为党的战略、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战略,这是21世纪初党、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三、林业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统一的经济观
    加快林业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生态经济观,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消费层次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对林业而言,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林业的需求,正由过去单一的经济需求,逐步发展为多样化需求,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最大限度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中的主体作用,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通过不断增强森林的多种功能,林业能够创造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所在。
    四、林业在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森林在生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把未来的文化称为“绿色文化”,未来发展要走一条“绿色道路”。这就生动地表明,森林在人类未来文化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人类文化建设,森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文化创造需要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角。把森林都砍了,其实就是把艺术、哲学和科学创造灵感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毁了。无论从生态学(生命维持系统)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国民经济基础)的角度,森林作为地球上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线,是人和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代替物。森林问题是关系地球上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林业是传播生态文化和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阵地。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林业所特有的生态文化体系,它以自然博物馆、森林博览园、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动植物以及昆虫标本馆等为载体,以强烈的亲和力,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的参与性为特色,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历史与现实相得益彰的文化形式。林业为社会所创造的丰富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为全民所共享。林业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林业发展繁荣生态文化。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是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大力发展林业,必然带来生态文化的大繁荣,进一步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李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