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加强
一、十七大以来的建设成效
党的十七大以来,甘肃省各地抢抓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机遇,坚持把“突出重点、规模治理、建设百万亩人工林基地”作为转变三北工程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化领导,加大投入,突出重点,规模推进,在转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五年期间(2007—2011年)共完成建设任务46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1.76万亩,封山(沙)育林200.44万亩。工程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一是工程建设加快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战略目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成为继河北、内蒙古、陕西出台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后的又一个省区。兰州市将新区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的新区生态建设指挥部,强力推动林业建设。
二是工程建设加快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针对甘肃省实际,将河西走廊风沙区治理和黄土高原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2011年确定了陇东丘陵水土保持林、泾渭河流域防护林、兰州市防护林、石羊河流域防护林等4个重点建设区域,倾斜安排重点区域建设任务79.38万亩,占全省总任务量的69.45%;投资1.22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74%。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式的发展方式和投入方式,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打造区域生态环境。
三是工程建设加快由“山上治本”向“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并重转变。工程建设重点发生了变化,由主攻荒山荒地造林,发展到荒山荒地造林与推进“身边增绿”并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成为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如白银市启动了200个村(屯)绿化、5000个示范户的“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和700公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下大决心绿化人居环境。
四是工程建设由生态功能为主向生态与经济兼容并重方向转变。坚持把建设特色林果基地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实施了《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年)》,全力打造绿色富民产业。平凉市大力推进苹果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全市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已达185万亩,相当于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9.2%,年果品总产量81万吨,产值19.6亿元,“平凉金果”已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五是工程建设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自国家开展优质造林工程评选活动以来,各地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规模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了一大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示范工程。其中庆城县教子川流域6480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兰州新区外围6600亩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被国家林业局三北局评为优质造林工程。民勤县老虎口5000亩风沙治理工程、陇西县柠条12000亩点播工程、天水市麦积区北甘公路沿线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庆阳市环县坪子塬2010年三北四期工程等被评为全省三北建设规模化优质工程。从工程实施情况来看,林种、树种结构愈趋合理,生物多样性得到加强,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内容的治理在工程中得到切实体现,工程建设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六是工程建设由千家万户造林向专业队造林转变。各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专业队、专业公司造林,按山系、按流域整体推进,集中连片,一次到位,实行合同制和验收报账制管理,按4:3:3的比例分3年付清工程建设资金,既保证了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专业队造林已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改变了过去千家万户大兵团作战的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全省有专业造林队200多支、20000多人,承担了全省80%以上的工程建设任务。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总结近年来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中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重视,靠实责任,是推动工程发展的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层层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工程建设;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办造林绿化示范点,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主动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将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责任书,将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林业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年终考核,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工程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北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致富工程。既要让群众种树,更要让群众得利。各地在认真研究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使全省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林农群众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调动了他们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管理,全程监管,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为强化工程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甘肃省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引导、督查、监管的有效办法,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管理。工程建设前,严格作业设计评审。在对各地上报的作业设计进行初审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重点建设县区年度作业设计进行评审,对不符合设计标准的作业设计责令限期修改完善,有效提升了作业设计编制规范化水平。工程建设中,加大春秋季造林督查力度,指导各地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工程建设后,适时开展年度核查验收,并根据核查结果,对全省三北工程实行动态管理调控,促使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是强化措施,加强管护,是巩固造林成果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先后制定了工程管理、责任事故追究等管理办法,建立和推行了政府目标管理、技术承包、种苗供应、林木管护、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等责任制,实行了部门包乡、技术干部包村包工程的工作机制,靠实了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质量责任,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采取政府行为、法律手段、经济措施和群众管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了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
五是规模治理,专业施工,是加快造林步伐的有效途径。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以流域或山系为单元,打破乡村行政界限,集中连片、整县整乡整流域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了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努力改进造林方式,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群众造林为群众整地、专业队承包造林,坚持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封育造结合,大大地提高了造林质量。
六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是工程发展的基础。甘肃省大力宣传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利益机制引入造林绿化,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合作等多种形式,调动广大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为全省三北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甘肃省林业厅)
党的十七大以来,甘肃省各地抢抓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机遇,坚持把“突出重点、规模治理、建设百万亩人工林基地”作为转变三北工程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化领导,加大投入,突出重点,规模推进,在转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五年期间(2007—2011年)共完成建设任务46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1.76万亩,封山(沙)育林200.44万亩。工程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一是工程建设加快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战略目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成为继河北、内蒙古、陕西出台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后的又一个省区。兰州市将新区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的新区生态建设指挥部,强力推动林业建设。
二是工程建设加快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针对甘肃省实际,将河西走廊风沙区治理和黄土高原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2011年确定了陇东丘陵水土保持林、泾渭河流域防护林、兰州市防护林、石羊河流域防护林等4个重点建设区域,倾斜安排重点区域建设任务79.38万亩,占全省总任务量的69.45%;投资1.22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74%。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式的发展方式和投入方式,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打造区域生态环境。
三是工程建设加快由“山上治本”向“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并重转变。工程建设重点发生了变化,由主攻荒山荒地造林,发展到荒山荒地造林与推进“身边增绿”并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成为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如白银市启动了200个村(屯)绿化、5000个示范户的“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和700公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下大决心绿化人居环境。
四是工程建设由生态功能为主向生态与经济兼容并重方向转变。坚持把建设特色林果基地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实施了《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年)》,全力打造绿色富民产业。平凉市大力推进苹果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全市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已达185万亩,相当于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9.2%,年果品总产量81万吨,产值19.6亿元,“平凉金果”已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五是工程建设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自国家开展优质造林工程评选活动以来,各地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规模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了一大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示范工程。其中庆城县教子川流域6480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兰州新区外围6600亩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被国家林业局三北局评为优质造林工程。民勤县老虎口5000亩风沙治理工程、陇西县柠条12000亩点播工程、天水市麦积区北甘公路沿线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庆阳市环县坪子塬2010年三北四期工程等被评为全省三北建设规模化优质工程。从工程实施情况来看,林种、树种结构愈趋合理,生物多样性得到加强,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内容的治理在工程中得到切实体现,工程建设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六是工程建设由千家万户造林向专业队造林转变。各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专业队、专业公司造林,按山系、按流域整体推进,集中连片,一次到位,实行合同制和验收报账制管理,按4:3:3的比例分3年付清工程建设资金,既保证了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专业队造林已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改变了过去千家万户大兵团作战的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全省有专业造林队200多支、20000多人,承担了全省80%以上的工程建设任务。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总结近年来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中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重视,靠实责任,是推动工程发展的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层层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工程建设;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办造林绿化示范点,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主动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将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责任书,将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林业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年终考核,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工程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北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致富工程。既要让群众种树,更要让群众得利。各地在认真研究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使全省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林农群众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调动了他们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管理,全程监管,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为强化工程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甘肃省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引导、督查、监管的有效办法,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管理。工程建设前,严格作业设计评审。在对各地上报的作业设计进行初审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重点建设县区年度作业设计进行评审,对不符合设计标准的作业设计责令限期修改完善,有效提升了作业设计编制规范化水平。工程建设中,加大春秋季造林督查力度,指导各地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工程建设后,适时开展年度核查验收,并根据核查结果,对全省三北工程实行动态管理调控,促使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是强化措施,加强管护,是巩固造林成果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先后制定了工程管理、责任事故追究等管理办法,建立和推行了政府目标管理、技术承包、种苗供应、林木管护、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等责任制,实行了部门包乡、技术干部包村包工程的工作机制,靠实了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质量责任,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采取政府行为、法律手段、经济措施和群众管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了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
五是规模治理,专业施工,是加快造林步伐的有效途径。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以流域或山系为单元,打破乡村行政界限,集中连片、整县整乡整流域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了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努力改进造林方式,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群众造林为群众整地、专业队承包造林,坚持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封育造结合,大大地提高了造林质量。
六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是工程发展的基础。甘肃省大力宣传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利益机制引入造林绿化,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合作等多种形式,调动广大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为全省三北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甘肃省林业厅)
上一篇:广东网上办事大厅将正式上线[ 10-23 ]
下一篇:网络故事:信息让我举起翅膀 向着更高更快更远飞翔[ 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