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走基层 看发展
用电有保障 牧民喜定居
“过去村里电力不足,村民只敢用瓦数小的灯泡。现在电力足足的,冰箱、洗衣机都随便用。”问起户户通电后的变化,青海省德令哈市柴旦镇马海村党支部书记阿斯力汉乐得合不拢嘴。
柴旦镇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戈壁滩中,地处偏远,比较荒凉。马海村过去是一个知青点,知青走后,这里人烟稀少,20多年前80多户哈萨克牧民赶着羊群,从新疆搬到这里居住。过去马海村只有一个小型光伏电站,供电能力有限,只能带亮几个小灯泡,一天只能保障几个小时。到了冬天,或者遇上雨雪天气,阳光不好,村里仅有的几只灯泡基本上就“黑”了。4年前的夏天,为了让哈萨克村民过上亮堂的新生活,青海省电力公司“户户通电”施工队来到了马海村。经过紧张施工,电线牵进一户户哈萨克人家。
牧民们能用电了,交电费却成了新问题。牧民们夏季赶着羊群,追逐草场和水源四处跑,电工上门收电费时经常找不到人。按照规定,只好临时断电,几个月后,牧民回家发现灯不亮了,还以为灯泡、线路出了故障。为此,当地电力公司为牧民们推出预付费电卡,买多少用多少,电工不再为收电费发愁。牧民们拿着电卡,随时可以用电。
如今,马海村亮了起来。村里平展的水泥路边竖起了路灯,村会议室里有电视和影碟机,村支书阿斯力汉说:“这是村上组织大家学习用的,许多党的好政策就是从这里知道的。”说起通电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阿斯力汉嗓门提高很多:“以前光伏电站电力小,我们要一家一户做工作,让大家用瓦数小的灯泡,主要是害怕大家用电太多。就是这样,开了灯后也是昏黄昏黄的,娃娃们没法看书写字,更没办法看电视。现在电力足了,家家都有洗衣机、电视机。”
电力足了,村民保泽家里不仅买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他还购置了两台电焊机。保泽说:“过去我要外出打工挣钱,现在村里电‘好’了,我买了一台电焊机,搞一些修理活,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
“电力有了保障,我们村里计划建一个水塔,用电抽水灌溉,耕种知青们开垦留下的4000亩地。有了草场和良田,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不用到处漂泊了。”阿斯力汉说。(本报记者 张志锋)
农行青海分行服务“三农”
金穗映高原 惠农润万家
6月26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村民祁万梅高兴不已,在农行海北分行“金穗‘惠农通’”服务站挂牌启动仪式上,作为第一个在三联村服务点办理取款业务的村民,她激动地说:“以前有急事的时候,要搭车到5公里以外的县城取钱,既花时间,又费钱,现在好了,可以在家门口取钱了。”
“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在青海,金穗“惠农通”工程,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主打品牌。它延伸了农行青海分行在农牧区的金融服务触角,填补了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服务空白,为广大农牧民足不出村享受金融服务提供了实惠和方便。
目前,青海分行在县域以下农村牧区布放电子机具738台,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达720个。其中,新农保、新农合项目金融服务点379个。截至6月末,青海分行通过服务点办理养老金发放业务49029笔,金额2147万元。
同时,青海分行以新农保、新农合代理业务为抓手,针对县、乡(镇)、村不同市场,以农户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以惠农卡为载体,集中连片营销电话银行、银信通、网上银行等新产品,分步骤在全省县域布放转账电话、ATM、POS机、自助终端等自助设备,设置新农保服务工作站,形成“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电子渠道+产品服务”的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户提供“足不出户、人不出村”的金融交易环境。
宁秀乡尕强村,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农牧民定居点示范村。指着自家家具齐全的三室一厅,村民索托感慨地说:“以前因为交通闭塞,我们只能世代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如今,在县农行4万元贷款的帮助下,我们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做起了藏系牛羊繁育的新营生!”
2009年起,青海分行就积极支持游牧民定居点工程,发放游牧民定居点建设贷款。截至目前,泽库县支行累计发放游牧民定居点建设贷款4907万元,数千农牧民因此受益。
在金融服务“三农”的过程中,青海分行坚持变“输血式服务”为“造血式服务”,突出重点,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对优质小企业客户实行差异化、贴身化、精细化和简式快速服务,累计发放贷款12.33亿元支持青海省120户特色企业发展生产,带动了3万余户农牧户增收。(本报记者 卫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