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走基层 看发展
曹树林 郭颂霞
在兰州居住了57年的朱传玢老人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化。1955年,她和爱人一起从南方来到兰州工作。“那时的兰州荒凉得很,南北两山光秃秃的,到处都是土。”82岁高龄的朱传玢对初来兰州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沙尘、干燥和荒凉曾经是兰州这座城市留给许多人的印象。
“这些年来,兰州的变化太大了。南北两山变绿了,气候也变得湿润了。”朱传玢告诉记者。
朱传玢老人看到的变化,是兰州市近年来着力实施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和净化“四化”工程的结果。目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已达到58万亩,人工森林的生态体系已经形成,黄河两岸和南北两山已成为兰州的城市名片。
当兰州举行国际马拉松大赛时,透过航拍的镜头,兰州以一种秀美的姿态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世人惊呼:兰州原来如此美丽!
“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兰州找到了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思路。今后,我们将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兰州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宜业宜居城市。”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说。
城关区是兰州市乃至甘肃省对外开放的窗口。针对城市“软”、“硬”两个环境建设,城关区通过优化政策、政务、城市、社会环境,努力打造一流的投资发展和生态人居环境,着力吸引产业转移、人才汇集和资本汇聚。“十一五”以来,城关区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建设、环卫设施购置、绿化美化等工作,是“十五”时期的3倍多,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高效、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兰州市的老城区是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形。在古代,这种地形曾造就了兰州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地位,兰州也因此得名“金城”。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人口激增,狭长的地形却使兰州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制约了兰州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兰州新区开工建设。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兰州城市发展空间告急的问题。
开工近两年,新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中国铁建、吉利汽车、三一重工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已落户新区。而原来位于老城区的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兰飞公司等一批企业正在加快出城入园步伐。兰州新区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总部经济等为重点的新区雏形已经展现。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兰州新区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在建设兰州新区的同时,“再造兰州”的决策者们将目光投得更远。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向东拓展、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向西拓展,实现“东拓西进”。这样,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合理布局,与兰州新区共同形成“三驾马车”的发展格局。
生态治理 武威建立长效机制
林治波 左玉丽 郭颂霞
2012年春季,甘肃出现两次区域性沙尘暴,比常年同期偏少5次,也是15年来最少的一次。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民勤县今年没有出现沙尘暴。这是武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成效。
民勤县正好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中间,是阻止两大沙漠合拢的关键。2004年夏天,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被视为民勤沙漠绿洲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干涸,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有人惊呼:“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保卫石羊河、保卫民勤绿洲,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2007年12月7日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从此拉开了治理石羊河流域的序幕。
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设施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全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景电调水和建设专用输水渠道分水……一项项政策连续出台;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分灌区、分区域压减配水面积,压缩农业灌溉用水量,上游节余水量全部下泄……一项项措施全面实施,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2010年10月,石羊河流入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5亿立方米,这标志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近期目标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果。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是惠农项目,怎样把推进重点治理和实现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护生态要关井压田,一方面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最主要的是要在节约水、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功夫。”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为此,武威提出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
武威市从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抓起,着力构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体系,建立起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长效机制。同时,武威市委、政府正在实施将石羊河源头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搬迁到川区的“下山入川”工程,计划5年搬迁7.2万人。
循环经济 白银破资源枯竭难题
银燕 杜昱欣
白银,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伴随着有色金属工业迅速发展,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业绩。然而,这座城市因企设市,因矿而兴,又因矿而衰,上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了困境。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白银市近些年重点实施了一批接链补环的循环经济项目,已有17个总投资32.4亿元的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本着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白银市共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三冶炼ISP工艺“三废”治理和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等重大环保项目16个,总投资18亿元,通过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的产能明显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所有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一个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新白银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006年的235天增至2011年的310天。
“白银将发展循环经济、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源能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延伸产业链,从企业、园区和社会分层推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白银市委书记张智全说。
目前,白云高新区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现代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格局。
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等6个工业园区在内,总规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横空出世。
2012年上半年,白银工业集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3.82亿元,销售收入86.73亿元,累计吸纳就业人数累计3.2万人,一个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