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云南 建设桥头堡开放促发展

来源:不详 作者: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3日 阅读: 字体:【】 【
审大势,抓机遇,大开放助推“三个发展”
  斗转星移, 十年回望,七彩云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如何迈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打开世界地图,云南有4061公里的边境线,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邻、民族相亲、文化相通,是我国连接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回顾历史,2000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条国际铁路”、“第一个内陆海关”以及“抗战大后方”的地位,无不彰显云南的独特区位优势。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云南要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度和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宝贵机遇。2011年5月,国务院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桥头堡的意见出台,给出了云南的“五大定位”。
  “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范围可以概括为“一洋四区”:“一洋”是印度洋,“四区”是指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西亚地区和非洲东部印度洋沿岸国家。这一区域涵盖了5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区域内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
  这是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决策——经过10年西部大开发的积淀,进入“以大开放促大开发”的阶段,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最为便捷的通道,就在云南。
  好风凭借力。2011年底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以宏大的气魄谋篇布局,以桥头堡建设为“总抓手”,提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个发展”,报告明确说明:云南的发展关键在跨越,重点在加快。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云南要为我国打通一条西向贸易通道,要为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天地,要为西部大开发拓展新的空间,要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提供新的动力。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不满一年,新一届省委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的重点工作竟有20项之多!抗大旱保民生,加快桥头堡建设,打响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上山、农民进城”,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等新部署,勾勒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跨越发展路子。
  增信心,强举措,科学发展谋跨越
  云南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精髓,科学发展的决心更坚定,举措更有力,制度、保障更完善,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之路。
  产业不强是云南的“软肋”,是制约云南跨越的“瓶颈”。云南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力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擦亮“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打响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役”,全力打造滇中产业新区,“八资并举”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持续推动旅游业“二次创业”,“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推出,建成后将提供近7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年总产出390亿元。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工业强省”的步伐,通过重大项目带动计划、创新型云南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全省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3年倍增。
  云南的跨越是一次“绿色起跳”——治理湖泊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县城配套环保污水、垃圾处理场设施,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的举措颇有成效。
  云南科学发展的政策保障更趋完备。针对94%的国土面积是山地的省情,“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城镇上山,工业上山,农民进城” ,扩大发展的空间;建设“森林云南”,力争“十二五”时期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大力吸引央企、民企和外企“三企入滇”,非公有制经济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从而强化发展动力。
  跨越发展,必须走活干部这盘棋。云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建立起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与此同时制定出台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等8个政策文件,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富有创造力的干部队伍。
  跨越发展,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凝聚力量。高原孕育“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大山彰显“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正是云南精神的核心。一年多来,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杨善洲、基层宣传干部的榜样郑垧靖、农民工局长陈家顺、“当代愚公”陆良八老等人物事迹广为传颂,践行云南精神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
  尽管当前面临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云南省不动摇不观望不畏难,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确定的目标不变。为此,全省力保重点领域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决战三季度,冲刺四季度,争取全面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谋民利,解民忧,富民优先建小康
  “兴边先富民,强滇先富民,富省先富民”,是云南跨越之路的旨归。
  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是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省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到2011年底,全省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按照国家新定的扶贫标准,全省还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必须跨过扶贫攻坚这道“坎”。
  7月20日,迎着淅沥的小雨,踏着泥泞的山路,省长李纪恒不顾舟车劳顿,行程六七个小时,来到丽江市宁蒗县“6·24”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召开重建现场会。云南省决定投资8亿元,把宁蒗灾区建成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新家园。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云南省以强有力的决策部署动真情、出实招,加快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财政倾斜强化公共服务。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划定了“硬杠杠”,即到2016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倍增”。云南省连续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42亿元,办了60件惠民实事。2011年又启动“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投入资金809亿元。“十一五”时期,云南省财政支出的七成左右都投向民生。今年,仅教育投入一项,云南全省将超过760亿元。
  云南省把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藏区四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推进产业连片发展、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落连片整治。到2015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当今云南大山深处的皱褶里,富裕的种子正在萌发。
  面对自然灾害频发,云南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约160亿元,从2008年起推行防灾减灾十大能力建设。从2010年起,全省每年又安排10亿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十大措施”,为“幸福云南”筑牢安全屏障。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云南省“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扶持民族地区发展,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工作的“云南现象”。今年5月又决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境繁荣稳定示范区”: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等10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忆往昔,云南人杰地灵群星荟萃,敢为人先创造出近现代史上的辉煌;
  看今朝,云岭儿女以恢弘“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勇往直前争跨越;
  待明日,云岭大地必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族复兴的史诗里写下壮美篇章!(记者 张帆 徐元锋 胡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