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绿色反哺样本,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来源:不详 作者: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2日 阅读: 字体:【】 【
中国绿色时报4月12日报道(记者  苑铁军  景慎好  实习记者  夏美红) 如此巨大的变化,就发生在这几年间。
  一棵树,让一个曾经靠天吃饭的小村年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奇迹,就发生在退耕还林之后。
  2003年,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上廉村在退耕还林后的1486亩旱地上栽种早生双季槐,旱地从此变成了聚宝盆。
  一片片浓绿,记录着村民心中的喜悦。
  日前,上廉村村民致信国家林业局,感谢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好政策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棵树,改变了一个村庄
  春播,秋收。
  但在上廉村,沟坡旱地让村民收获最多的是贫瘠与叹息:全村水浇地不足400亩,沟坡旱地却超过2700亩,即便赶上好年景,上廉村人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
  上廉村村民薛振荣说,旱田小麦亩产也就150公斤,赶上天旱,连小麦种子也收不回来。扣去种子、化肥等费用,每亩旱田有300多元收入就不错了,他家12.5亩旱田一年下来也就落下4000元。
  旱地生金——上廉村人从未有过这样的奢望。
  2003年,奢望成为现实。
  按照国家政策,上廉村的1486亩旱坡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县林业局建议村民栽种国槐。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国槐结出的槐米虽然是值钱的中药材,但普通国槐要七八年后才能结槐米,村民不免心里盘算:种麦子好歹有个收入,可槐树要过七八年才见收益,谁家等得起?很多人对种槐树开始产生抵触情绪。
  稷山县林业局原局长薛春泰说,当时有不少村民白天是“齐种树、齐浇水”,晚上是“齐拔树”。
  转机出现了。
  稷山县林业局及时引进耐旱性强、早实高产的早生双季槐。
  2005年,薛春泰带领部分村民在国槐上嫁接早生双季槐。当年,槐树结出的槐米让不少地块亩收入超过数百元。2006年,槐米产量不断增加。2007年,上廉村槐米收入超过30万元。
  薛振荣说,管理简单、适应性强的早生双季槐一年能摘两次槐米,非常受大家欢迎。退耕还林后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不仅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而且,种树还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因息生绿,因绿生金。
  2008年,上廉村槐米收入超过100万元,2009年超过150万元,2010年超过300万元,2011年超过500万元。
  “退耕还林政策好,生态环境改善了;经济效益体现了,农民兄弟实惠了。”上廉村人在给国家林业局的感谢信中,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溢于言表的激动与兴奋。
  上廉村支部书记薛贵荣说,现在一到收购季节,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市的收购商就上门收购,槐米卖到每公斤10元。退耕还林后,种槐米亩收入达4000元,是原来种地的10倍多。树多了,村子生态环境自然就好了,林子里的野鸡、喜鹊也跟着多了起来。
  村民并未忘记薛春泰。
  “感谢国家林业局,感谢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在感谢信中,上廉村人对薛春泰这位老林业人充满了敬意。
  在村民对栽国槐致富的前景感到迷茫时,正是这位老林业人为村民引进了早生双季槐。
  在这位老林业人的倡导下,稷山县春野早生双季槐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为上廉村发展槐树提供了技术信息、联系客商等服务。
  林业人的无私付出,获得了丰厚回报。
  2011年秋季造林,上廉村栽种槐树苗超过20万株,全村旱地已实现全部槐树化。
  薛贵荣说,村民现在根本不用动员,他们自费买树苗,在房前屋后和空地都种上了槐树。
  在上廉村退耕还林经济效益示范带动下,稷山县10多个村子栽种槐树面积超过1万亩。
  多种树,让稷山致富扩绿
  山西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在一些造林较难成活和保存的地区,造林绿化为加快生态恢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致富扩绿,计谋须长远。
  稷山县旱地面积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显然,仅仅拥有一棵槐树还远远不够。只有让退耕还林稳定释放出扩绿生金效应,农民的信心才能穿越未来。
  稷山县副县长薛克学说,充分发挥旱地沟坡的潜力,才能为全县的退耕还林提供一个“以进稳退”的坚固平台。
  在稷山,10多个经济林树种已成为全县退耕还林的稳定器。截至目前,稷山经济林面积超过 28万亩,年产量14万吨,产值超过2.9亿元。其中,适合干旱、瘠薄土壤生长的板枣面积达11.1万亩,几乎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半壁江山。
  薛克学说,板枣挂果最少要5年时间,这与当年可结槐米的槐树形成长短效益的最佳组合。这种组合,让群众吃了定心丸。
  发展板枣,稷山下足功夫。
  为让板枣形成规模增大效益,稷山县为各乡镇、村均配备了枣业乡(镇)长和枣村长,成立县红枣协会,注册了“稷山板枣”商标。目前,全县村级枣协会达22个,板枣专业合作社有28个,县、乡、村三级枣树技术服务网络已形成,全县新栽枣树95%以上实现优种化。
  薛克学说,县政府每年还拿出200万元资金用于枣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广大枣农的收入也是连年提高。2010年,全县枣树典型示范户达820个,示范面积8320亩,典型示范户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为突出特色,打造名品,稷山县利用互联网等对稷山板枣进行宣传推介,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使板枣进超市、入客饭,上飞机。目前,全县板枣年产量已达3.5万吨。
  薛克学说,2011年,全县农民林业年均纯收入达5900元,全县计划再发展槐树和核桃各5万亩,板枣20万亩。全县农业人口28万人,届时人均可拥有1亩经济林,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民来自林业收入预计人均将达1万元。
  旱坡槐米,坡下枣,不愁百姓富不了——在山西,稷山县退耕还林增绿致富只是一个缩影。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山西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295万亩,涉及退耕农户392多万人。通过10多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植被得到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既加快了林业自身发展,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山西共完成造林2295.5万亩,占同期全省营造林总面积一半左右,为山西省储备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4.12%增长到了18.03%,净增长3.9个百分点,仅退耕还林工程一项就贡献一半多。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山西入黄泥沙减少30%。
  变化不仅如此。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陡坡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工程不仅新发展一批以红枣、核桃、花椒、仁用杏等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兼用林,而且利用林草间作模式发展了一批灌木饲料林,发展牧草100余万亩,为退耕农户的长期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