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黄老汉和他的竹篾编织技艺
2012年02月16日讯
2月2日,农历正月十一,是洪江市双溪镇赶集的日子,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一角,笔者看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汉正在卖竹篾制品,他的竹制品十分精巧,生意十分红火。趁着老汉空闲,笔者同他聊了起来。
老汉本名黄费光,是双溪镇梅元冲村人。他告诉笔者,双溪当地盛产竹子,当地竹农就地取材,从山上砍下竹子,编织成竹篮、竹匾、竹筐、淘米箩、盛饭箩等日用品,家用之余拿到市场上销售,贴补家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大部分家庭都靠编织竹篾器过活。
黄老汉自小手巧,从十岁起开始学习竹篾编织。由于他肯学肯问,加上自己爱琢磨,十二岁就掌握了这门技艺,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他的竹篾编织技艺在当地堪称一绝,什么新竹制品,只要他看一眼,就会编织,而且编得精致美观,经久耐用。
“现在做篾匠,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黄老汉说,由于受到经久耐用的金属制品、实惠便宜的塑料制品的冲击,今天的竹篾制品不像以前那么走俏,市场上卖的不多,会编制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黄老汉告诉笔者,为了不荒废这门手艺,他每年都有将近一半时间花在做竹篾制品上,一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但令他担忧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技艺,都跑到沿海打工去了,再过几十年,竹篾制品可能会面临绝迹。
黄老汉的担忧不无根据,笔者以为,竹篾制品的优势是生态环保,但仅凭这一优势,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如果能立足于当地丰富的竹资源优势,打破竹农单打独斗的生产局面,由政府帮助成立专业合作社,对竹农加以技术指导,提高编织技术水平,丰富产品类别,拓宽产品销路,那么竹篾制品的利润会高得多。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一门传统技艺,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竹篾编织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
上一篇:竹制品企业发展应该做好经销商培训[ 02-17 ]
下一篇:羊毛+皮革+竹子 竹制iPad2保护壳卖1000[ 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