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竹文化,赋予一片土地灵魂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2日 阅读: 字体:【】 【
    本报记者曹舜奇邢玲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2011年12月17日,市委书记马勇在调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时指出,益阳的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破解阻碍发展的难点,突出益阳特色的亮点,制定和完善发展的举措。今日起,本报特开辟“推进文化建设”专栏,报道各区县(市)和中心城区如何突出重点抓亮点,推进我市文化建设新发展。

  在桃江采访,有几个没想到:没想到青青翠竹经过深加工能织成服装;没想到竹加工产品有10大类400多个品种,畅销内地各大中城市,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和东南亚、欧美地区;没想到宋祖英、郁钧剑、张也、汤灿、雷佳等明星的演唱作品里,有不少是在桃江的竹林里拍摄取景的,给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桃江,竹子已渗透到桃江人的吃、穿、用、玩各层面。桃江现有92万亩竹林,2010年,全县实现竹业产值30亿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8.2%,农民人均竹业收入达到1500多元。竹产业对于桃江经济,就像茅台酒对于茅台镇、瓷器对于景德镇一样,举足轻重。

  但竹之于桃江人,并不止于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竹文化作为桃江的亮点文化,已成为桃江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桃江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南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升华为“崇德、尚美、务实、图强”的桃江精神,全面建设和谐富裕新桃江,并在“美人、翠竹、碧水、青山”的桃花江热土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进入新世纪,桃江人民进一步挖掘竹文化资源,凝聚竹文化精神,培植竹文化载体,做大做强了竹文化产业。桃江县人民政府在网上向全国征集反映桃江竹乡、竹风、竹韵、竹情的歌词,精选了24首,邀请省内外名家,聚首桃花江畔,召开《桃花江之歌》创作笔会。2005年10月,第十届中国竹子之乡联谊会在桃江召开,桃江县委、县政府主办了首届桃花江竹文化艺术节。

  在宣传推介桃江竹文化精华,提炼竹文化精神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竹文化载体,将丰富的竹文化内涵融进桃江特色旅游之中。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桃江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桃江县以桃花江竹海、桃花江林场和浮邱山林场为核心基地,建立了全县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并引进广东客家女旅游集团投资1.8亿元整体开发桃花江竹海,生态旅游前景看好。200多家分布在竹林深处的“竹乡农家”成了周边县市和省城市民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170多万人,旅游业产值达3.8亿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规划建设的竹文化展馆、精心研制开发的竹笋宴席,将大大丰富桃江竹文化旅游的内涵。桃江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独具区域特色的以观竹景、听竹乐、品竹菜、吃竹饭、购竹具为主要内容的“桃花江竹文化产业链”。

  而桃江县竹产业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产业发展日臻完善。目前,已发展了以竹制品加工、竹工机械技术、辅材料生产、物流、竹文化旅游等市场要素流,形成了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雏形。全县共发展规模竹制品生产企业174家,竹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产工业龙头企业13家,成为全省县级林产工业龙头企业最多的县。目前,全县竹业生产企业共有品牌100多个,其中省级名牌2个。迅速发展的竹产业为当地林农提供了丰厚收入,成为绿色聚宝盆。目前,全县竹产业共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15万多人,并带动3万多农户从事原竹生产及竹制品半成品加工。

  如今,桃江人言必称竹,食必有竹,居必用竹,竹已然渗入到他们的骨髓,成为他们的一部分,韧且益坚,节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