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竹子泉水换来真金白银 山村村民变身正式职工
竹林郁郁葱葱、泉水绕村而行,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祖祖辈辈守着这笔财富却不知道如何换来真金白银,顶多就是做个竹编到集市上卖钱;直到2009年依托绝佳的自然资源建起了旅游度假村,村民们才真正尝到了甜头。1月17日本报“新春走基层·老区过大年”第二站来到竹泉村,看看一个山村如何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让村民有了更多致富的门路。
青岛客人慕名自驾而来
“开发我们景区的公司就在青岛,因此我们在青岛有很多广告投放,很多青岛人驾车来这里休假。”1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沂南县城北的竹泉村,在村外就被石头和竹枝搭建的古老房子所吸引。竹泉村旅游度假区接待部经理王晓娟告诉记者,这处自2009年对外开放的度假村是由青岛一家公司开发的,还专门为青岛游客准备了两条自驾路线。
在采访中记者还真碰到了青岛市民,家住崂山区的王东一家四口人当日早上8时从青岛出发,走高速公路只花了3个多小时就到了竹泉村,“我们是听朋友说的这个地方,没想到挺快的,上午11点多就到了。”王东和家人说。
在参观中,王东一家对由竹子和泉水打造的世外桃源赞赏有加,一家人还对沂蒙山区纺纱织布的表演兴趣浓厚,“两个孩子好好看大娘纺线啊,回去争取写篇作文。”王东爱人说,像纺线、编竹筐、纳鞋底这些手艺,别说孩子就是他们大人也觉得很稀奇。
来自滨州的游客王骏对于度假村广场上几人高的玉米垛非常感兴趣,不停地拍照留念,还上前去剥了几个玉米粒。据了解,这些玉米是从村民家里收上来的,垒成垛以庆祝丰收,形成了一个极具田园特色的广场雕塑。
记者采访当日距离过年还有几天时间,客流量不是很大,“现在大家都在忙年,游客少一些,等过年放假了人流量就会多起来,现在都有预约在这里过年的,大年初一开始人流量会很大。”王晓娟告诉记者,他们针对不同的季节在景区里设计了不一样的景观,像入口处的瀑布,夏天就是一排瀑布,冬天水流量少了容易结冰,他们就做成了冰瀑。采访中还有一对当日结婚的小夫妻专门到这里来拍照留念。
竹子遍村却曾难换来钱
跟着导游赵志萍在园区里逛起来,才发现这个村子家家户户门前有泉水流过,房后、院里有大片竹林。泉水从泉眼流出,常年维持在18℃。
“竹子是我们村财富的象征,村民在分家立户的时候,都会从老家移栽几棵竹子到新家里,这样村里的竹林就不断壮大,几乎每家都有竹园。”赵志萍说,现在竹泉村的竹子是移栽的安徽六安竹,属于绿竹的一种,再加上该村地下水位高且有泉水滋润,村里的竹子长势很好,常年青葱。
竹子是该村的一大资源,但是竹泉村村民祖祖辈辈抱着这个宝贝却不知道如何换来财富。“以前竹子也就是砍来编个竹器,顶多过年的时候砍了竹子拿到集市上卖,其他村的人买去用来挑着放鞭炮。”因此以前竹泉村的村民生活不富裕,主要还是靠种地维持生计,外出打工的人也比较多;直到建起了这个度假村,村里的竹子和泉水才被利用起来,村民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资源真的能换回“真金白银”。
最有特色的一条街叫秀水街,街道不是平的,而是中间有一个宽宽的浅槽,“现在冬季没水是怕结冰游客不好走,夏季来的话会有泉水流过,街上就有了流动的水,很多游客都忍不住脱鞋下去戏水。”
古村落还保留了很多古民居,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跟其他地方的古民居不同的是,它的屋顶是用细竹枝做的草苫子铺成的。“这些老房子除了表演用的,其他都改成了生态套房,游客可以住在这里,当一回农家主人。”导游赵志萍说,现在这样的生态套房共有20多间,每间一晚100多元的房费。
磨盘铺街指路显沂蒙特色
除了竹和泉这两张主打王牌,村子里还有其他山村生活遗迹被改造成为旅游资源。逛完古村落翻过一座小山,在山顶上有一个小广场。“这里以前是村民用来打粮食、晒粮食的场地,现在用不到了,就被改成了丰收广场,游客可以在这里开篝火晚会,每次都非常热闹。”赵志萍说。
度假区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采摘园,每到夏秋季节,游客都可以亲自体验采摘果蔬的乐趣。
一路逛下来,记者还发现另外一个元素在其中运用非常多,那就是磨盘。“磨盘在其他地方也有,但多是用来磨粉的,而沂蒙山区的磨盘还可以用来磨面糊烙煎饼,别有特色。”因此磨盘在度假区内随处可见,路标牌是用磨盘做成的,老建筑里用来装饰的柱子也是磨盘一个个码在一起做成的,还有一条竹园小路更是用上百个磨盘铺成的,取名叫“磨盘幽径”。
逛着逛着就来到景区的商业街丽水街,街上有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店铺,居然还有一家名叫“逍遥”的酒吧,外观看上去像是一个古民居,里面却非常现代,天花板上还挂有竹子做的雕饰。
除了这些,还能在景区吃到一些沂蒙山区特产,像琅琊熟梨轩就是用各种中药跟梨炖成汁,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范华章
一家三口在为景区忙
竹泉村变身旅游度假村,村里人感受最真切,只要他们愿意留下,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范华章就是其中一位村民,她在园区做保洁员,每月有1000元收入 ,已经干了两年多了。
1月17日上午,范华章主要负责停车场的卫生清洁,“过年时来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年后人会更多。人多车就多,车多垃圾多,我这个活因此就很累,要想保持停车场干净整洁就要一直打扫。”范华章动作很麻利,“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妇女出去打工都没人要,这样在家门口就能工作 ,还能挣点儿钱,挺满足了 。”
“我儿子也在这里工作,大学实习也是在景区的饭店里,毕业后就留了下来,现在干得还不错。”范华章说,她儿子今年 25岁,在景区餐厅竹米园里当前台经理,收入还可以,最主要的是能在家门口上班,他们当父母的心里也踏实,不会太担心。
除了范华章和儿子,她婆婆也在景区门口摆了个小摊位,卖点土特产,记者还见到了她的婆婆,就在景区入口前的桥头摆摊。游客不多时她就跟村里其他老太太聊天,有人来看货她就上前张罗张罗。“这个是香椿树上结的果,我一个老太太也没有其他本事,就摘了一些来卖,这个对治疗糖尿病很有好处。”她向记者介绍着她的商品。
中午休息时间,范华章赶紧回到家里,因为她丈夫前一天晚上刚刚从济南赶回来,中午说好了要收拾收拾家。“我们放假很晚,估计今年要一直忙到除夕,所以家里都没收拾。”她说丈夫在济南当临时工。
到了家,丈夫高全福已经开始洗起了衣服,“她能在家门口上班就挺不错的,我就多干点儿呗。”一席话说得范华章乐得不得了 ,简单吃了点饭就开始帮丈夫晾晒衣服。
除了洗衣服、收拾房子,为了忙年范华章也趁晚上休息时置办了一些年货。“我们这里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自己做的味道香。”范华章家的豆腐就是她趁下班时间做的,那天晚上一直忙活到半夜。她说公司里还给他们职工发了很多福利,有鱼,有苹果、酒,还给发了一个大肘子,等年夜饭的时候吃,“当然很高兴,很温暖。”她兴奋地说。
庄富兰
16岁学纺线没想到能“表演”
对当前的生活庄富兰更感到满意,因为在采访中,她一直强调自己是景区的“正式职工”。“我一个老太太哪有什么本事,要不是公司让我来表演纺线,现在还不就是在家里挨饿受冻。”
今年73岁的庄富兰说,自己16岁就学会了用棉花纺线,但是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想到自己的这门手艺能挣钱,还是靠表演来挣钱。“以前沂蒙山区的妇女会纺线,还是因为家里太穷了 ,只有靠自己纺线来做身衣服穿 。”她说,她20岁时嫁到竹泉村,总是到集市上买一些棉花,纺成线,织成白底布,给孩子们做衣服穿 。后来生活好了,年轻一代很少有会纺线的。“这可是个技术活,要学很长时间才能学会。”
庄富兰边说边纺线,记者看到,她摇着纺车,一团棉花在她手里就像蚕茧一样不断地往外吐丝一般的细线,十分神奇,记者想要尝试一下,每次不是断线就是拽不出线来,几次之后不得不放弃。
“很多游客也都很好奇,说纺车真是神奇,不知道这个线是怎么纺出来的,很多游客就把纺出来的线轱辘买回去作为纪念。不过游客买线轱辘的钱我们是不会装到自己口袋里的,是要交回公司的,然后公司统一给我们发钱。”
像庄富兰这样从事民俗表演的还有两位村民,分别表演纳鞋底和编竹筐。“我们仨是当时公司精挑细选的,技术好。”她说自己已经做了两年了 ,每个月都能挣600元钱,“对我一个老太太来说已经很好了。这样能挣个零花钱,也累不着,够我花的了。”
现在庄富兰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搬迁后我们分了一个大房子,儿子住大间,我住一小间,住在一起也有个照应。搬迁时还给了我几万块钱的回迁安置款。”她说。
干这个工作令庄富兰最激动的就是见了世面。“你看,要不是这个景区,你们记者肯定不会来采访我。现在我电视也上了 ,报纸也上了 ,网上都有。”在她展示纺线技艺的老房里,墙上还贴着一张照片,是她跟省里领导的合影,“看我都跟省里的大官合影了,村里其他老太太都很羡慕我,你说我怎么能不知足!”
张仪芳
忙年烙的煎饼被游客抢光
张仪芳也是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跟庄富兰相比,她代表的是另一群靠着景区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自己在景区里租赁了一个门头做小生意,她家租赁的门头叫“高家手工煎饼”,她还卖一些饮料和纪念品。
“来吃一个煎饼吧,我们家的煎饼好吃,里面不仅有小麦面,还掺上了玉米面和小米面,吃起来很香。”张仪芳边说边熟练地烙煎饼。不一会儿,一张煎饼就烙好了 ,轻轻一揭,一张圆圆的煎饼就出炉了 。“手工煎饼费事,但是好吃,比机器做的煎饼吃起来香。”
张仪芳说,快过春节了 ,她就趁着空闲的时候给自己家准备了很多煎饼过年和亲戚家分着吃,但是没想到来了几拨游客都看上了他们家的手工煎饼,非要买回去过年,一来二去她先前准备给自己家过年的煎饼没多久就销售一空了 。“我还得烙,等烙好了就留着自己吃,回家好好过个年。”
像张仪芳家租赁景区房子做生意的还有很多竹泉村的村民,有几家农家乐饭店,还有几家百货超市。“我们家这个店的租金是每年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