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云和:为毛竹“打针输液”建健康档案
“一‘针’下去,毛竹从生长到砍伐,再也不需要施肥,一劳永逸。”谢兴旺指着毛竹根部距土壤15厘米处的一个针眼告诉记者,用电钻为毛竹开孔之后,针头就是通过这个小孔为毛竹输送营养液,“五升营养液可以给2000根竹输送足够的营养,我和儿子忙一天就能完成,过去要给这么多竹子施肥,一天起码得雇十三四个人。”
雾溪畲族乡地处雾溪水库水源保护区,是有着1.4万亩竹林的“毛竹之乡”,竹产业总收入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65%。然而,水源保护的重任,却对这个地处偏远的畲族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生态要求,因为即使是最常规的竹林施肥,也存在污染隐患。
“我们请来了农业部门的专家,专门研究竹腔施肥技术。”雾溪畲族乡党委书记陈一军说,把特制的营养液直接注射进毛竹,能使养分直接在竹腔内消化吸收,整个过程没有残留也没有污染,“竹壁、竹隔、竹鞭都是易吸收而传导又快,比过去那种用量大、肥效差、工效低的传统施肥方式有效多了。”
5升营养液,成本不过250元,相比于过去1200元的肥料钱,这笔账,竹农们算得最清楚。忙于笋竹林高效改造的蓝成谷告诉记者,他已经拿到了每亩200元的补助金,“专家测算过,改用注射法种竹,冬笋产量能提高3倍,春笋的亩产量能从100公斤增加到300公斤,至少能增收1500元。”
让竹林“打针吃药”的同时,农民们还为竹子进行了逐株编号,记录每根竹子的“出生年份”和编号,建起了一份特殊的“健康档案”。
“这根竹子上标着‘10’,说明是去年的新竹。”长年从事毛竹经营的西坑村农民宋少伟说,过去尽管毛竹质量很好,但运到外地销售时,客商却总以分不清毛竹年份为由压价,让竹农吃了不少哑巴亏。
“毛竹生长的年份不同,色泽和厚实度也不尽相同,直接影响毛竹加工的时间长短,比如烘干流程,‘岁数’不一样的毛竹耗时差别就很大。”宋少伟说,针对这个情况,雾溪乡便在推出竹腔注射法的同时,将“建档案”列为竹林高效改造获得资金扶持的基本要求。
竹农的举手之劳,带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收益。目前,雾溪乡70%的毛竹都销往安吉、衢州等地,过去每50公斤只能售出28-32元的价格,而有着档案记录的毛竹售价每50公斤则能达到40元。“一年出售450万公斤,农户们直接增加的收入就达60万元。”宋少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