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我的根就扎在这片大森林”
“我的根就扎在这片大森林”
——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根河林业局局长高希明

高希明在林区裸露地段挖坑植树
中国绿色时报12月12日报道(记者 刘娜微 通讯员 刘顺起 李英) 高希明常说,栽下一棵树,就是积下一分德。
弹指间,25年韶华匆匆流过。25年间,高希明栽下的树已经根深叶茂。而高希明也时常把自己比作一棵树,他把对生命的热望寄托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沃土,用青春和热血播撒着浓绿。面对挑战,他思索着出路,探求着生机,把全新的理念注入事业,让新机制给企业带来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昔日的付出已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河林业局连续9年被评为林区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并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天保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森林防扑火先进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内蒙古自治区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高希明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技术革新先进个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扎根林业 结下绿色情缘
与根河结下的不解情缘,要从高希明的父辈开始说起。高希明的父亲是第一代林业开发建设者,1953年与8个老乡坐着马车来到了人迹罕至的根河。热火朝天的“顺山倒”号子,让林区源源不断的木材支援了祖国的建设,也激发了高希明心中建设家乡的热望。
1987年高希明大学毕业,毅然选择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条件十分艰苦的根河林业局,决心改变家乡贫穷面貌。
从最基层的工作开始,高希明就展现出不一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魄力。1995年他开始担任根河林业局副局长,分管资源、防火等工作。短短3年时间,他把根河地区零散、混乱的木材加工场点由65个削减到4个,有效地扼制了滥砍盗伐和偷拉私运的现象。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高希明这一代,国家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国有林区迎来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战略转型期。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他把加强森林培育和管护作为主业来抓,率先创立了沟系森林管护经营综合开发管护模式,并在全林区推广;建立了完善的管护网络体系,形成对生态功能区管护的全覆盖。“十一五”期间累计造林10余万亩,森林抚育75万亩;他率先在林区实行面向社会招标造林,完成了建局史上任务量最大的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83.62%,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林分质量提高的目标。
他把“生态安全环境优美”作为企业愿景的首要任务,成功完成生态移居工程,将山上近千户居民搬迁到市区,对林场及周边空地重新规划设计,种植常绿树木,既美化绿化环境,又恢复了生态。对所有林场、管护站、检查站进行改造并规范管理,在公路干线两侧大苗造林,使根河林业局公路沿线处处旧貌换新颜,成为大兴安岭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锐意改革 引领企业走出困境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曾一度陷入了经济危机和资源危困当中不能自拔。面对生存的困境,高希明又一次拿出了改革的魄力。
精简机构,定岗定编;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以岗定酬;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实现属地统筹;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实现自治区级统筹……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出台实施。
2008年,根河林业局顺利完成了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系统的整体移交。同时,全面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顺利完成了板业公司等7个单位的转制工作,实现了国有资产和职工身份的“双退出”,改制后的新企业已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根河局的改革管理工作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先进典型后,东北国有林区其他企业纷纷到根河局参观学习。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他重点将森林旅游确定为替代产业,成立假日旅游公司,构建辐射周边、连接呼伦贝尔、漠河等旅游景点、承接知名旅行社支线的旅游大格局;他积极支持改制企业,保证原料供应,既促进了改制企业发展,增加了改制员工收入,又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解决了企业富余人员就业。同时,他积极扶持职工家属发展食用菌、特色养殖和野果采集等家庭经济,实现了企业稳定和职工增收。目前,根河林区已形成了多种产业并存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在做精主产业方面,他积极推进效益造材,每年为企业多创造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实行压库销售,及时调整销售价格,每年增创效益上千万元。企业年年超额完成利润指标,还清了1亿多元的历史欠账。根河林业局在历经重重困境后迅速崛起,各项工作都走在林区前列,成为全林区的一面旗帜,向全国一流的林业企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创新管理 走向现代企业之路
作为一个管理者,高希明对发展的渴望、对效益的渴望,表现得是那样强烈。高希明常说,企业管理永无止境。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有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看准一个目标,就要咬定它,实现它。
他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了一系列决策议事制度,使企业决策有章可循;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200余项(五卷),提升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推行资源节约,把资源节约纳入到经营目标责任状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十分注重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建立工会与行政民主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在林区开展民主直选场级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工会主席工作。2006年,根河局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提高效率的同时,高希明着力打造文化品牌,用文化提升企业品位。为打造学习型企业、塑造梦幻般的团队,用企业文化去管理企业,加大企业执行力,根河林业局出台了《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企业文明职工守则》,确定企业的愿景是:“把根河林业局建设成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成分结构优化、企业管理科学、职工安居乐业、文明程度提高的全国一流森林生态管理主体和现代林业企业”,新时期的企业精神为“忠诚敬业、创新发展、构建和谐、回馈生态”。
高希明认为,企业的职工要有共同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努力强化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文明素养,提高企业执行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亲和力,让职工树立以企业为荣的思想,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创造一流业绩,建设一流企业”的理想,确立了“尚德务实,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有了品牌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心系职工 用生命回馈热土
根河林业局的许多人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高希明局长一直在资助求学有困难的学生,但帮助了多少人、用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因为高希明对此总是闭口不谈。人们只是知道,他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后,把上级奖励他的1万元现金直接捐给了“爱心救助基金”;有困难的人找到他,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林业局每年春节都筹集百万余元对困难职工、家属进行慰问;职工在子女就学、供应烧柴、患病补助、生活补贴等方面都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2002年,高希明被检查出急性肝坏死,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为挽救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命,根河林业局全体职工捐款30万元,为高希明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术后不到一年,高希明就返回了工作岗位。他说:“是根河林业局的职工群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自己当成职工群众的儿子,用毕生的精力来回报他们。”
他建立起“爱心救助基金”和“爱心超市”,满足了困难职工就医、子女上大学等应急需要;而他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并把数量定在5名。2009年以来,根河林业局抓住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机遇,配套拿出1600余万元为棚户区职工建造了28栋楼房,还改造了3.5万平方米的平房,圆了林业职工多年的“安居梦”。
有个困难职工带着自家种的几公斤土豆,步行两公里到办公室去感谢他。
近几年,根河林业局连续为职工增加工资,2010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2928元,比2005年翻了将近两番,走在了林区最前列。
一天,上级领导来林业局检查工作。第二天,10多个职工群众一见面就围住了高局长,一位退休工人紧握着高希明的手说:“听说高局长你要高就了,你可不能扔下我们不管啊,我们舍不得你走!”
高希明深受感动,流着泪说:“大家请放心,希明不会走的,我的命是你们给的,根河就是我永远的家!”高希明选择留在了根河,继续扎根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
上一篇:林改开启上坊村致富幸福门[ 12-12 ]
下一篇:气壮山河 绿满神州[ 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