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来源:皖西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7日 阅读: 字体:【】 【
    初冬时节,在霍山县诸佛庵镇乡村徜徉,不时在路边看到成片成片的竹帘和一座座中小型的毛竹加工作坊。一路上,记者一边感受着该镇推进毛竹产业扶贫的历程,一边分享着农户增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早就想发展
毛竹加工,可是一直没有本钱,现在有协会给我资金支持,我的梦想终于成真啦!”在该镇桃源河村,专门从事竹炭、竹粉加工的农户程仕龙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程仕龙所说的“协会”是该镇
毛竹产业扶贫协会。据该镇副镇长黎为卫介绍,近年来,作为江北毛竹第一镇的诸佛庵镇,重点围绕毛竹产业发展扶贫,引导农民发展毛竹种植和竹产品初加工,提升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面对很多农户遭遇了资金短缺的难题,该镇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调整扶贫思路,成立了毛竹产业扶贫互助协会,摒弃过去的“输血”式扶贫方式。
  2010年10月,诸佛庵镇
毛竹产业协会在该镇小堰口村成立,试点覆盖了小堰口、桃源河、西石门3个村的2347户8553人,由该县扶贫办和财政局争取省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龙头企业龙华集团支持贴息发展资金130万元、整合回收财政原拨资金6.1万元,以及542户农户入会自筹资金26.15万元,共组成互助资金312.25万元,为这三个村一些想发展生产而又缺少资金的村民提供资金支持。
  “协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会员自己管理。”黎为卫告诉记者,当过30多年镇干部的李家权,因为能力、威信、品德为群众信赖,被推选为协会的理事长,协会的会计、出纳、监事长也是由会员选举产生。在资金初审、担保、互助方面,由会员自愿组成的互助联保小组负责;在资金监督上,由9名会员组成的监督小监事会负责。
  “要加入协会,必须以户为单位,条件是那些常年在家、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愿望,有资金需求,且遵纪守法、信誉好的村民。”协会理事长李家权说,达到这样的条件,贫困户缴纳200元、一般户缴纳500元、加工户缴纳1000元的互助金就可以成为会员。在借款额度和期限上,贫困户和一般户贷款不得超过1万元,加工户不超过3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在贷款审批、发放和回收上,协会同样有着严密的程序。在该县扶贫协会和财政局的指导下,协会制定了《诸佛庵镇
毛竹产业扶贫协会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确保协会安全、良性运行。“需要贷款的会员要先向所在的互助联保小组提出申请,通过审核后,方可到理事会办理贷款手续。”李家权说,每次放款后,理事会会在公布栏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有了资金做后盾,农户在增收致富路上再也不畏首畏尾。据协会会计汪波介绍,截至7月底,协会累计借款533.2万元给334户(包括借款到期回收资金),其中65户贫困户共借款55.3万元;累计回收贷款75户251.4万元,产生占用费81914元,参与群众户均增收达到860元。“在协会的支持下,农户的自我发展意识、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协会的运作,扶贫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嬗变。”黎为卫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