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竹艺大王”想办博物馆 把竹子分的比头发还细
他能将竹子分得比头发丝还细
他创作了三万多件竹制艺术品
他带着竹艺精品参加了整整100届广交会
福州新闻网讯 上周末,本报记者再次走进不产绿竹但却成为“八闽竹编第一乡”的仓山区郭宅村。
得知我们想采访竹艺传人,正在郭氏祠堂聊天的老人冒着大雨,穿过村子,将我们带到正在老人活动中心聊天的郭孔海面前。
村祠堂副理事长郭仕文说:“我们村一千多年竹编历史都装在他肚子里,他是我们村现在竹编手艺最高的人,当过竹器厂厂长,眼下日本人还天天来缠着要他做的竹艺拐杖。”
郭孔海笑着说:“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办一座闽都竹艺馆,有空才给日本人做几把拐杖,我告诉他们我做的是艺术品,用时髦的话说是文化创意产品,要把创意的价值体现在价格上。”
神奇:闭着眼就能编织竹艺品
郭宅老人活动中心的每一处都在提醒着外人:这里是八闽第一竹编之乡。躺椅、板凳、椅子、沙发、茶几,全是竹子编的;采访中不断有老人来活动中心,他们用的遮雨工具是竹编斗笠,这种斗笠,福州人用了1000多年、直到近30年才逐渐被雨伞所取代。
活动中心内有30多位老人,他们的技术虽然没有郭孔海高超,但没有一人不会闭着眼睛编竹器。郭孔海说:“我们都是摸着篾刀、竹子长大的,练的是童子功。”
郭仕文举了举自己手中的竹斗笠,说:“像这样的斗笠,过去6岁的孩子就能编。”另一位大爷拖过一把竹椅,说:“像这样的竹椅,我7岁时就会做。”
郭孔海指指门边放着的一把古铜色的竹沙发,说:“那是我70岁生日时做的,送给老人活动中心。用了9年,还好好的。”记者进门时就看到这套沙发,还以为是红木的。
郭孔海的手艺,是目前公认的全市第一。1933年,他出生于郭宅竹艺世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郭宅村竹编师傅成立竹器社,郭孔海回乡,从此一直是郭宅村竹器业领军人物之一,先后长期担任福州竹器厂厂长、福州市草竹制品厂厂长。
他有文化、肯动脑筋,先后发明了30多项竹编新工艺,创作了3万多件竹编艺术品,是郭宅村竹编从纯生活用品发展成为艺术品的大功臣。 村里人说,他能将竹子分得比头发丝还细,任何竹质艺术品,他只要看一眼,立即就能做出一件一模一样的。以致于他到国内许多竹艺之乡参观,人们一听说他是来自福州的郭孔海,立刻将自己潜心创作的艺术品藏起来,免得被他瞄一眼,回去立即做一个一模一样或者更好的。 他是中国竹材研究会会员,对竹编技法、梁花、仿古、装饰、处理和竹杆、枝、叶的利用很有研究,曾多次被省林业厅、省外贸厅、省轻工局聘为授课老师。 虽然快80岁了,但郭孔海仍在创新竹编工艺。前些时候,他就发明出如何将竹根、竹雕同时和谐地运用到竹拐杖中,让普通的竹拐杖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日本人看了爱不释手,说:“制作多少要多少。”但老郭说忙,有空才会去做几把。 辉煌:郭宅竹编托起鹰厦铁路 郭孔海眼下正忙着写《郭宅竹编史》。 听郭孔海说,郭宅郭家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嫡孙郭嵩的后人,入闽后居于长乐。 后郭嵩后人郭华迁到莆田仙游,利用当地满山遍野的竹林,开创了郭家竹编历史。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郭华后人辗转从仙游迁至闽江支流——白湖河畔,久而久之被人称为“郭宅”,村名由此而来。 最早居住在白湖河畔的郭家人只有十几口人,都以竹编为生,他们编织的竹质日用品好看、耐用,很快风靡福州城,郭家人也因此发了大财。发了大财的郭家人用赚来的钱修了白湖河上的第一座桥——七星桥,后来又用赚来的钱修了郭氏祠堂、郭氏码头。用郭孔海的话说:“郭家人用竹编换来了家园。” 早在1928年,郭宅村就成立了各种竹器生产行会,如软篑行、天篷行、马篓行、茶筚行、工夫行、挠箱行,各行做各行的生意,互不干扰,避免了恶性竞争,发展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郭宅竹编事业快速发展。1951年组织了第一个谷席生产合作小组,1952年至1954年又成立了竹篷、竹篓、竹壳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4个合作小组合并成立福州市竹器供销生产合作社,有员工500多人。郭宅竹器生产正是从这时开始了质的飞跃,从仅仅生产简单的产品到能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工艺品。 1955年,郭宅村竹编产品走出国门。1958年,成立了福州市盖山竹器厂,不久又筹办了竹器厂的“卫星厂”——盖山造纸厂。1960年,又合并成立了仓山竹器厂,还成立了郭宅大队竹器厂。 此时郭宅生产的高档竹编工艺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客商到郭宅村参观、订购竹编工艺品,郭宅村是当时福州市创汇大户之一。郭宅竹编还是广交会的常客,郭孔海就参加了整整100届广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