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出口商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瑛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阅读: 字体:【】 【
    最近,印度尼西亚政府公布藤条出口禁令,加上人们用人造藤条取代天然藤条,使印尼国产天然藤条销售受阻。据印尼媒体报道,印尼因此将可能损失10多亿美元的商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尼藤条出口商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并对中国市场寄予很高的期望。

        印尼藤条出口商对中国市场期望很高

        印尼藤业协会秘书长李斯曼·苏马尔查尼透露,印尼藤条年产量69.6万吨,价值16亿美元。未被市场吸收的藤条达62.8万吨,“被市场吸收的藤条仅6.8万吨。”他预计,人造藤条取代的结果是,今年国内天然藤条消费量将由去年的3万吨跌至1.2万吨。“我们希望把多余的藤条输出国外。”

        李斯曼称,藤条出口商想加强他们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愿望极高,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是各种各样质量藤条原料的消费市场。他说:“我们理应把这种情况作为市场,并不是挑战,而是商机。我们必须利用中国,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他表示,中国的大众文化与藤条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中国拥有非常独特的市场,欢迎所有种类的藤条,适合采集所有种类藤条的印尼藤条农民的特征。“中国欢迎所有各种质量的藤条,因为该国拥有极大的市场,这与新加坡和欧洲不同。”

        印尼国内藤条供应过剩的原因之一是商业部限制藤条出口的政策。“国内藤条供应过剩,造成藤价大跌。”印尼普通藤条在最近5年内每公斤一直卖1500印尼盾,不曾涨价。“由于藤价毫无起色,中苏拉威西省25万采藤农民转行当淘金工人或种可可。这样一来,国内藤器工厂纷纷倒闭。印尼在2007年时有614家藤条加工企业,到了2008年只剩下234家。”印尼的藤条半成品年产量由6万吨跌至6000吨。50万采藤农民将失业,“还不包括藤条加工者、运输业司机、企业保安人员等。”李斯曼说,政府的政策导致国内藤价跌落。国际市场上供应欠缺,促使工业界转向人造藤条。“全球藤条市场壮大了,对藤条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我们限制藤条出口的本意,是获得附加值并控制家具市场,但这个目标并未实现。”

        李斯曼呼吁政府,凡涉及藤条的议题,均应让藤业协会参与。因为一向以来,政府仅听取“印度尼西亚家具业协会”与“印度尼西亚手工业协会”的意见。“须知,那两个是消费者协会,不是生产者协会。政府听取相关意见时,应该让我们参与。”

        另据印度尼西亚《商报》报道,参加印尼藤业协会的藤条出口商对政府减少藤条出口配额的政策感到担忧。政府限制藤条出口额使他们提出抱怨,因为在印尼国内每年的藤条销售在持续下降。

        李斯曼表示,对外贸易总署长决定书规定,藤条出口限额已从50%降至30%。他说,一向以来,政府实施藤条出口的政策(从1979年至今)经常改变。在1998年至2004年,政府允许把藤条出口到外国,导致藤条出口提高87%;在2004年至2005年,政府限制把藤条出口到外国,导致藤条出口下降4%;后来,政府再次允许出口藤条,但其出口仍下降了8%;而现今,政府再次限制藤条出口,将导致藤条出口进一步下降。

        印尼出口到中国的藤条仅达到印尼出口到世界藤条产品总数的6%。根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的资料,2005年出口到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印尼藤条产品达到1440万美元,而在2006年提高到1880万美元,2007年的出口额增加到2390万美元, 2008年为2350万美元,2009年又提高到2370万美元。

        印尼藤制品工业希望夺得中国市场份额

        因为中国缺乏这方面的劳动力,以致无法应付外国的许多订单。因此,印尼有关专家认为,藤制家具工艺工业有机会夺得中国藤制品的市场份额。

        印尼藤制品工艺与家具协会(AMKRI)总主席哈达·西纳特拉表示,春节后,中国的许多藤制品工业员工返乡过节,不再回工厂,而选择就业于电子产品工业。他们认为,这是印尼争取中国市场份额的机遇。

        中国家具工业无法满足供应美国的许多订单,以致转向包括印尼在内的其他国家订购。一些中国的投资者把他们在中国内地的家具工厂迁往印尼东爪哇,其中一家企业已在印尼购置47公顷地皮。他们认为,在印尼投资会更便宜。

        西纳特拉是马哈甘商行的业主。他说,要取得中国的订单并不容易,尤其是印尼藤制品工厂中心的井里汶厂方也面临工人难求的问题。他说,自从开放原藤出口以来,许多藤制品工厂倒闭,员工也另谋他业。他举例说,当井里汶藤制家具工厂接获中国订单时,要寻求增加100名员工,却发生困难。其实,以前其员工人数多达1000人。此事成为一种教训,藤制品技工是宝贵的资产之一,必须得到维持与发展。

        藤制家具次承包商苏甘达说,5年前他所拥有的藤制品工厂雇用了100名员工,但由于订单下降,目前仅剩下10人。他说,订货出口商认为,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获得原材料。即使能获得原材料,也面临质量差、价格贵的问题,收益会随之下滑。因此,他希望原料优先供应国内工业需求。

        印尼藤制品商欢迎减少藤条出口配额的政策

        藤工艺组织主席巴德鲁汀说,如果工业部长伪装成买方直接下访现场就会发现,在加里曼丹与苏拉威西藤条出产地区有许多藤条存货,可是100%供外销。国内藤制品工厂几乎70%倒闭,因为难以获得原材料,且无法与中国产品竞争。在印尼藤制品工业的黄金时期,井里汶有3000家次承包商和632家出口商,而目前仅剩下30%,订单不多。

        印尼工业部长希达雅特在井里汶坦承,由于最近4年藤原料问题及在全球的竞争力降低,印尼藤制家具出口降低。他说,2008年出口7.06万吨,总值2.79亿美元;2009年其数量为5.3万吨,总值1.67亿美元;2010年降至4.3万吨,总值1.08亿美元。

        希达雅特从一些大企业家口中得知,印尼藤制品订单一直降低,即使有订单,也面对藤原料缺乏难题。有位次承包商从前拥有100名工人,如今只剩下10名,手工艺匠也缺乏原料,因此利润变小了。如今,在井里汶的藤企业仅剩30%,且几乎倒闭。

        希达雅特承诺,希望制定的条例能成为印尼藤工业复苏的资本。除了原料问题外,也将持续推介印尼藤制家具商品作为正版产品。“我们将制定藤工业的规划,从原料条例、生产程序直至市场策略,以便支持该革新政策。”

        希达雅特说,将对包括原藤在内的农产品采取初步下游化措施。“已经实施的是油棕产品、橡胶和可可,如果该产品是原料出口,将被课以高出口税,但如果投资者愿意在国内兴建加工厂,则将保证原料供应。”(据《印度尼西亚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