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竹藤文化>详细内容

竹藤文化

现存最牛乌纱帽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阅读: 字体:【】 【

内容摘要: 提起乌纱帽,想必大家不会觉得陌生,我们且不提过去,就是现在朋友之间如果有人当了官,我们还不禁会戏言一句“戴上了乌纱帽”,自然丢官之后也会说一句“被摘了乌纱帽”。双松图轴:风格劲峭寄情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双松图轴》

九旒冕

  提起乌纱帽,想必大家不会觉得陌生,我们且不提过去,就是现在朋友之间如果有人当了官,我们还不禁会戏言一句“戴上了乌纱帽”,自然丢官之后也会说一句“被摘了乌纱帽”。在山东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为止全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件最高级别的“乌纱帽”―――九旒冕。

  乌纱帽在明代时被规定为官帽,成了冕服的一部分。现存于山东博物馆的明鲁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所谓“旒冕”,指的是冕服上垂下“旒”,以“旒”的数量区分官员等级的高低。传说中有“皇帝造冕垂旒”的说法,虽然不能考证旒冕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证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冕服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象征地位和权力指向的冕服制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更是强调要“复汉官之威仪”,冕服制度更加完善,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

  鲁荒王墓出土的这顶九旒冕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藤篾编制而成,表面敷罗绢黑漆,镶着金圈、金边;帽子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枚金簪。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分别垂着9道旒,每道旒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

  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是彰显朱檀王室威仪的最有力的佐证。

  双松图轴:风格劲峭寄情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仿佛从古至今,民间的才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这些磨难,这也成了一个定理。郑板桥就是其中的代表。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康熙五十年中秀才,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康熙61年,他的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子也因为饥饿而死,境遇至惨。还好他在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又中进士,当他再回扬州时,已今非昔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郑燮感慨世态炎凉,特地刻了一方带有感情色彩的印章盖在书画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

  这幅《双松图轴》是郑燮中进士第一年的作品,也是他鼎盛时期的绘画作品之一。画中双松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竹子画得艰瘦挺拔,直冲云天,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竹的质感。在构图上,郑燮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更衬托了松的另一番风情。郑燮擅兰竹,画兰竹五十余年,自成家法,用笔独到,多而不乱,少而不疏,遒劲潇洒,风格劲峭。竹是板桥理想的幻影,最能表现其思想。郑燮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写出了“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名句,这注定他不会左右逢源,不能容于官场。郑燮将文同的“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提高到“胸无成竹,趣在法外”,他苦苦探索,一生心血洒在画竹上,在画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