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福建省长乐市生态林业建设的跨越路径

来源:艾前进 杨文秀 刘航星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6日 阅读: 字体:【】 【

    全情投入 托举海西前庭明珠

    长乐,海西福建一个吉祥动听的地名;长乐,中国沿海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六百年前,正值盛世的明朝洞开国门,郑和率领航海舟师,从这里的太平港起锚开航,在28年的时间里七下西洋,传递中华民族友谊,活跃经济贸易交流,给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的梦。

    在这个著名的侨乡,68万长乐儿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敢闯敢拼,勤劳建设,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稳居“全国百强”、“福建十强”县市阵营。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的长乐市林业局局长杨渭平,化热情为动力,变激情为行动,领航长乐务林人解放思想,自我革命,以“科学论证、精心规划、适度超前”,创新“收、放、扩”的兴林思路,精心建设生态林业,城乡绿化全面推进,海防林带体系筑成,绿色通道纵横交织,生态环境优美宜人,真正成为山清水秀,城林尽染的宜居城市。

    8年来,长乐市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8万多亩,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28.3%上升到现在的34.3%,绿化率从58.9%上升到了78%。长乐市由此跨入了全国绿化模范先进行列,成为海峡西岸前庭院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面朝大海,侨乡花开。长乐务林人拓展世纪视野,树立世界眼光,高品位、有特色地规划林业发展蓝图,高标准,高水平有序推进生态建设,提升了长乐竞争力,昔年闯荡海内外的游子,纷纷把目光转到家乡,再圆一个建设繁荣家乡的崭新梦。

    海防瑶碧 构筑百里绿色长城

    2009年4月26日。北京。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

    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杨渭平,作为中国林业的基层代表,与被誉为改革风云人物的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中国电视传媒拓荒人的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大写舞蹈浪漫史诗的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钢一道,被授予第8届中国时代创新人物奖。

    杨渭平局长引领当地务林人和人民群众,沿着百里海岸线营造“生命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折射出了中国林业的时代元素,生动诠释了基层前沿务林人的时代形象。

    杨渭平带领长乐务林人把事关长乐安全的海防林建设体系,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突破口,重新认识林业对长乐发展的作用与使命,全面调配林业资源,将一份举全局之力形成的长乐市近中期林业工作规划提交给市委决策层。

    这个规划体现了长乐市林业局新班子谋全局、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先后成立了市绿化委员会、绿色通道建设领导小组、治理“青山挂白”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长乐的决定》,实施了长乐市近中期林业工作规划。

    规划明确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打造城市森林景观和沿江沿海防护林两大体系,高标准地建成公园休闲区、林木观赏区、防护屏障区三大功能区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既顾全整体大局,又处理个案利益;既重视林农生存生活,又兼顾生态社会效益。在宏观上突出背景山林和生态圈层,营造植物群落,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风景林;在中观上突出路网、河网、城镇公园的绿化景观,做到乔木、灌木、花草科学配置,使之成为长乐的“绿色艺术长廊”;在微观上突出社区园林景观,采取拆迁增绿、垂直挂绿、见缝插绿、空中造绿、拆墙透绿等办法,使绿色成为每个镇街、乡村社区的基本色。

    2003年春天,长乐务林人从当年郑和率领明朝庞大船队下西洋的追梦海边,拉开了构筑坚固海防林带的建设帷幕,变纸上规划为保长乐安全的海防现实。

    按照国务院划定沿海特殊保护林带的标准,长乐全境海岸线长度达80.5公里,当时的现状,防护林的主力树种木麻黄林带老化,树种结构不够合理,有的养殖户擅自占用林地林木发展养殖业,遭到了不应有的人为破坏。

    为了种好管好沿海一线的“生命林”和“保安林”,长乐市林业局积极探索建设路径,创新管理机制,不回避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收、放、扩”理念。收,即针对沿海基干林带长期管护主体不落实的现象,按照森林、林木、林地权属主体不变,把管理权收归市级统一管理,强化建设与管护,进行全线埋设界桩,通过退耕、退果、退养还林,有效提升防护功能;放,即适当放宽二线林带管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集体、企业和个私营林造林,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扩,即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利用废杂地、闲置地建设乡村公园,在房前屋后、河道水系种植名贵树种,扩大新的绿色领地,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未到现场根本不可能深知海防林建设的艰辛和难度。和西北荒漠地区相比,海防林前沿地带的种树和管护难度更难一筹。我们查阅资料发现,一个风口地块植树需连续进行多次栽种才取得成功。首先,要种植一种特有的草本植物(沙杆草或狗牙根)来固定流动的沙滩,两年后才能将特定的适生树种进行种植,再经过二、三年的精心管护,才能成为发挥作用的防护林。

    长乐务林人在不辞辛劳、起早贪黑地植树造林之际,也有人不理解,认为东南沿海有台湾的阻挡,不会发生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市林业局通过查阅史料得知,1919年9月23日,长乐发生了淹死269人、丁壮流亡8000余人、淹没农田14万亩、毁灭民房2.6万多间的灾难性海啸。

    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域海啸15万人死亡的惨痛现实,使长乐的干部群众明白了海啸的灾难性。2005年10月2日,“龙王”台风的登陆,长乐倾盆大雨,降雨量达到206毫米。在史实和现实面前,长乐人真切地意识到了海防林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责任感和危机感。

    2005年,长乐市在完成沿海沙岸基干林带收归市统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省林业厅将长乐市列为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示范点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工作,加大投入,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工作方案,将其作为抗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

    长乐市委、市政府对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打破常规,常委会研究批准了在市林业局内设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管理处,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5名事业编制,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款,专门负责全市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长乐市林业局先后出动劳力300多人次,在全市50多公里的沙岸上,每隔100米埋设1根水泥界桩,设置永久的保护标志。涉及7个乡镇36个村和1个国有林场,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基干林带的范围,规定沙岸从适宜植树地方向岸上延伸200米;岩岸以临海第一座山一面坡为界;泥岩地带以海堤为界向外延伸至适宜种植红树林的地方;配置了20多名专职护林员,强化了管护力度。

    长乐建设沿海基干林带过程中,将清理基干林带内的各类非法养殖场、采砂场作为重点难点。长乐市林业局组织8个工作组深入一线调查,对林带内的各类养殖场、采砂场、农地和果园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类,并结合实际情况,向市政府提出科学合理的分类处理意见。市政府先后3次召开专题协调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了长乐市沿海基干林带实施退耕、退果、退养还林的工作计划和补偿标准,完成“三退”面积2000多亩,兑现补偿金2900多万元。

    每年冬春植树季节,市林业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分片负责,组织技术人员对宜林荒滩荒地、低效林分和退耕(果、养)地等进行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组织实施。6年累计完成防护林带造林和低效林改造面积1.2万多亩,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

    把绿色还给海岸,把利益送给人民。长乐农民的耕地一直延伸到海边,以前,风暴一来,携带着沙尘长驱直入,大片良田瞬间被毁。受惠于沿海防护林工程,沿海流动沙丘面积逐年减少,沙改田面积稳步增加,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地,如今变成了囤粮田和“聚宝盆”。

    林权改革 推进长乐生态文明

    长乐市林业局本届领导班子组建时,正值福建省率先在全国探索性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长乐市土地总面积103万亩,林地面积41.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9.3万亩。2003年春天,福建省林业厅将长乐市列为沿海地区林权改革试点,长乐市林业局把它摆到了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林改之初,长乐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情况与全国先行的三明、南平林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照搬照抄行不通。长乐市林业局把林改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中,结合长乐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和绿地现状,通过林改的新机制,“激活一条江(洞江)、做旺两片区(里仁工业区、滨海发展区)、扮靓三座山(六平山、董奉山、南阳山)、打通四扇门(东扩、南进、西接、北引)”,溶“山、水、江、城”于一体,实现“城在林中、楼在园中、人在花中”的大美格局。

    长乐在林改中充分尊重林农意见,把林农作为林改的主要受益者,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公心至上,使林农尽快从林业发展中受益。林业经营管理上,尊重林农的自主经营权,放手经营,林业部门跟踪服务,强化对林农生产的科技、信息、金融服务。符合民情的长乐林改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成为省、市沿海地区林改的样板。

    长乐市林业局并不是把林地一分了事,而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探索符合当地老百姓愿意接受的改革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来破解农村林业发展的瓶颈。他们通过宣传国家和省市稳定林地家庭承包政策,健全林权登记,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鼓励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采取联合经营、专业经营等模式,建立健全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农民以林地入股,嫁接资金、技术组建股份制经营;帮助农民牵线搭桥建立股份制原料林基地,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解放思想是务林人永恒的主题。局领导班子要求务林人有所作为,时刻明确上级盯住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清楚市党政领导最想干的是什么?清楚人民群众最急切需要的是什么?

    长乐市林业局主动作为,对工业项目征占用林地提出“占一补二”,即征用一亩林地需要新增造林面积二亩,每亩增收专项造林资金6000元,这样既缩小了林地与其他地类的价格差,又解决了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省林业厅的赞许和支持。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的重要门户通道,辖区内的峡漳线、福北线、两港线、西泽线是四通八达的重要交通主干线。长乐市林业局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借地建绿”、“租地建绿”的思路,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理念,由市林业局实施造林,供地者拥有林木收益权,同时每年向农户交付造绿租地费每亩300元,时间与农地承包经营期相同。

    “人在家里躺,钱在树上长”,这是一位“租地建绿”农民的肺腑之声。这位老者姓林,年老体弱,已无力种地,他租出二亩多地给市林业局造林建设绿色通道,不用下地劳动,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这样既解决了绿色通道的用地,也解决了农民的收益问题,领导高兴,农户满意。

    此外,长乐市林业局还动员和引导华侨、企业家以“绿色回报社会”,通过冠名权、表彰等形式进行认种认养,先后有华侨、企业家捐资2000多万元,对闽江南岸绿色长廊、峡漳线绿色通道、城市森林公园等冠名造林绿化,面积达5000多亩?,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的热情。

    “种下一棵名贵树,留给子孙一栋别墅”,这是长乐市林业局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河道水系种植名贵树种的宣传标语,他们每年推动10个村作为示范点,安排100万元购买名贵树种,无偿供给农民种植,帮助农村绿化美化家园,有效改变了农村面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赏。

    长乐市林业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为有位,利用创建“清洁家园”、清理农村垃圾废杂地等建设乡村公园,给予资金扶持、苗木提供,全市建造了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公园260多个,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城林尽染 亮出民生优先底色

    “城”林尽染绿长乐。近几年来,长乐市创新城市林业,围绕城乡主题公园建设求是创新,找准时空坐标,把握建设方向,勇于探索实践,将林业的生态功能向城乡建设一体化推进,发展方式向社会化拓展,惠民范围向全社会融汇,在推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型中留下了坚实的探索足迹。

    在现有体制下,多数地方把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林业隔离起来,使林业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人认为,把公园建起来就是成绩,建得大、有器材的公园就是好公园,而忽视了大绿量赏心悦目的根本需求。

    长乐市林业局按照中央“生态文明”的先进建设理念,采取“政府牵头、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筹资”的建设思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融入。

    建设南山公园时,长乐通过出让公园内设施、景点冠名权等方式,吸引企业和民间个人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南山公园20多个景点,为城区新增绿地面积80公顷。

    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时,组织企事业单位认种认养,通过种植纪念林,机关干部种植“公仆林”,驻防部队官兵种植“八一林”,青年学生种植“团员林”等形式,营造城市森林公园,面积1100多亩。

    长乐市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找到新的工作坐标,提出“山上提升、山下延伸”的大林业格局,把建设城乡公园视为重要的生态公益林系统,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公园内的土壤、空气、水域、花木和野生动植物等要素成为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今,长乐市形成了以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公园为骨干,镇乡、街道、村居森林公园相结合的三级森林公园发展框架。先后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公园”260多个,使全市城乡达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公园维护高效低耗、宜居环境优美宜人”的目标要求。

    位于古槐镇的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7万亩,由董奉山、竹田岩和腊溪源三大景区组成。公园汇聚名人(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名山(福山)、名水(腊溪)、名树(千年骑岩红榕)、名果(青山贡果龙眼)于一身;集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景观于一体,既承载着千年历史积淀,又独具文化旅游探幽之魅力。青山贡果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森林文化遗产。竹田岩景区另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手书刻字“桃源洞”、千年古寺西兴寺等历史遗迹。腊溪源景区有蟒蛇舔水、狮头洞、天绅瀑、石破天惊等著名景点,并以其林茂、水秀、谷深的原生态风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2008年12月25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准予设立董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定名为“福建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城区东南角的长乐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公园规模宏大,绿色景观众多,生态设施配套,是市民休闲胜景。亲眼目睹建设的休闲市民回忆说,市林业部门发动全市人民美化家园,先后在公园新植林木900多亩,栽植了名贵的桂花、樱花、白玉兰、刺桐、红枫等观赏树木,改造了原有的森林植被,使森林景观自然和谐。

    位于长乐市屿头村的百福公园,是长乐市最大的农村公园,占地面积700多亩。在这一造福利民工程中,林业发挥积极作用,在园中精妙构思,建成了福、禄、寿、喜、财和海峡两岸姐妹林为主题的文化生态园。我们在现场看到,公园绿树成荫,龙眼贡果硕果累累,当地百姓来此休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猴屿森林公园由大脉山、牛项山“森林人家”休闲区和屏山北麓的洞天岩风景区组成,山上名木古树浓荫蔽日,总面积8000多亩。市林业局穿针引线,华侨捐资700多万元修建了洞天岩山门以及亭、台、楼、阁和停车场及登山道等,以山上奇岩怪石为依托,开发了“状元洞”等景点,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区。

    晦翁岩森林公园的原始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是长乐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的森林景区。1.2万亩林区内生长着松、榕、柏、杉、樟、枫等天然古树名木360多种,其中百年以上的奇花异木180多种,千年以上的30多种。这片常绿阔叶林,是820多年前从学于理学家朱熹的刘砥、刘砺世代子孙保护下来的“风水林”。公园内还有大小名胜古迹200多处。

    林业公园的建设,激活了长乐市的生态旅游经济。“郑和史迹游”、“滨海风光游”、“名人文化游”,让长乐市成为“中国旅游最佳目的地”,和“中国旅游最佳城市”的称号。长乐城镇的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超过了13平方米,40%的社区是绿色社区,新建社区全为绿色社区,城区居住环境得到优化。无论你漫步到哪里,都会看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绿色公园,有的地处苍翠的山坡上,有的地处流淌的水源边,有的建在繁盛的森林里,座座独具一格的园区,成为生态长乐民生建设的靓丽风景。

    洁净的森林空气,负离子宜人的生理效应,优美的绿色环境,同时也拉升了长乐的整体经济发展,2009年长乐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80亿元。

    优化融入 以冲刺状态奔跑

    踏石显印,抓铁留痕。2010年初春,长乐市把“十一五”的“收官”年定为“城镇化建设年”,确立把拓宽峡漳路、改造滨海大道等49个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

    新年新气象,林兴长乐兴。新年伊始,长乐市“两会”刚一结束,长乐市林业局领导班子便提前融入经济建设和民生工程,局领导带领机关工作组深入乡镇逐一细化落实,深入基层务实工作。在我们的眼中,长乐林业不仅仅是在跑,而且是以冲刺的状态在奔跑!

    2009年4月3日,从国务院领导手中接过国家绿化模范(县)市奖牌的长乐市市长林文芳,在2010年市人大工作报告中历数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推进莲柄港河网、陈塘港河道、洞江流域综合整治,实施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生态恢复工程,整治文岭东湖、潭头西湖;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改扩建石屏山森林公园、江滨公园等园林绿化景点。落实造林更新面积1.04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绿地率37.2%。”

    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赵学敏对我们说:“长乐市林业局的领航人有思想,有创意,有办法,他们抓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建设,也是长乐的林业亮点”。

    长乐闽江河口湿地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非常重要的驿站。他们主动承担管护责任,协调海洋渔业、水利、国土、环保、农业等多个部门,采取有效办法保护“地球之肾”。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宣传月”、观鸟比赛,拍摄湿地专题片,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印发湿地宣传册,组织志愿者清理湿地垃圾……每一个活动都成为湿地保护的杰作。

    付出终有回报。2007年12月,长乐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长乐闽江河口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全国150个湿地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闽江浪涛汹涌,东海烟波浩淼。临山依江濒海的长乐林业,正以崭新的姿态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