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聚焦林改:植树护林忙 山绿林更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系列报道之一
近些年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神州大地全面推开。春风吹来万户忙,群山添绿林更茂。
明晰产权,完善政策,切实把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明确到户,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精髓。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拥有了林木经营权、处置权。林农拿到林权证,吃下了“定心丸”,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沉寂的山林活起来,质朴的农民乐开怀。通过林改,集体林区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得到精心管护。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明显上升,五年间上升11.39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造林面积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完成造林7157万亩,同比增长22.1%。
林农忙起来
——家家户户行动 热火朝天造林
林改后,集体林从“我们的”变成了“我的”,使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得到集中释放,农民就像解放区参加土改和上世纪80年代实行农田大包干一样,积极造林护林。 “要我造林”变成了 “我要造林”,家家户户齐行动,热火朝天大造林。农民敢于投入、舍得投入,山当田耕,树当菜种,处处可见林农忙碌的身影。
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林改后,林业站发下来的树苗大家争着要,抢着栽,有些村民甚至想方设法筹钱买苗。2005年~2008年,长水村造林数量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村民在自家山林里加大投资,用于造林、修路、护林。村民张友斌在分到的千余亩林地里投资10万多元。三组的31户林农共投入40多万元。
2008年冬,湖北省南漳县有1270户弃山外迁的农户返迁老家经营山场,有13626名返乡农民工投身植树造林。
安徽省巢湖市2009年有3000多名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承包山场或在自有山上造林2.7万亩。贵池区组织返乡农民在承包山上植树造林,全区农户零星造林面积已达5000亩。
辽宁省本溪市东营坊洋湖沟村林改以前每年造林仅有300亩,林改后年造林面积达到2000亩。全村229户承包户,186家农户发展了五味子、刺龙芽、林下参、大叶芹等林下经济9000多亩。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镇的集体林地以前无人经营管护,经常发生林火。林改后,镇上把包括近万亩荒山荒沟在内的3万多亩林地分给了村民。如今,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林地有人看护,林内杂草也被清除,立地条件好的地块还种上了油松、板栗等。村民赶集经常光顾苗木市场看苗买苗,每逢附近有林业科技下乡活动,人们纷纷前去咨询和索要技术资料。冷清的荒山荒塬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森林覆盖率已达64.5%的湖北省南漳县,有山场427万亩,农民人均林地8亩。林改以来,全县参与速生杨建设的农户超过2.3万户,造林面积达10万亩的镇有3个,面积过万亩的村有10个,面积过千亩的户有13个。城关镇李家院村杨国军2008年聘请专业队造林400亩,2009年完成造林450亩。他承包的1200亩山场,一棵棵新植的杨树缀绿了荒山。
山林活起来
——合作经营林业 催热社会造林
推行林改,并不是把山林一分了之,关键是把林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林地资源变成资本,让山林活起来、林农富起来。林改一系列好政策,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各种专业造林队、林业经营大户、联合公司、新型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拥有山林经营权的农民,不仅自己舍得出钱出力经营自家的林子,还创造性地把自家的山林作为资本进行运作,与企业联营办林业。
在江西省,从2005年至今,社会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占每年造林总面积的70%以上。社会造林正取代以政府和部门造林为主的模式,壮大成为主力。2007年铜鼓县造林4.2万亩,其中民间资金造林占61%,是林改前民间造林的20倍。武宁县林改以来民间造林面积达到15万亩,在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近90%,个人造林比重从2004年的不足40%提高到近80%。
安徽省安庆市通过租赁承包、农户自营、联户入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造林,2009年社会造林所占比重达90%。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林改后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由造林以集体为主、国家补助,转变为个体、外资、联合体、集体等多种经济成分踊跃参与,许多地方涌现出造林大户、造林专业队。
通过林改,辽宁本溪县兴起了投资山林热。东营坊乡洋湖沟村有林地面积4.4万亩,人均51亩。林改前后,全村每年投入林业的资金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11万元,从事林业生产的农户由123户增加到217户,搞林下产业由11户增加到186户,全村来自林业人均收入由2600元增加到3000元。改革三年来,全村新增造林4000亩,发展林下参7000亩,发展红松干坚果经济林2500亩,种植山野菜2000亩 。村民朱广胜与岳父家合伙发展了160亩林下参、40亩红松干果经济林、40亩大叶菜芹山野菜;村民侯希志联合兄弟姐妹投资种植1万多株刺龙芽,成功扦插2000株五味子苗。
云南省武定县狮山镇西和村在林改中积极引导群众投资开发荒山。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先后从外地调进7000多棵核桃苗,全部种在荒山上。全村以家庭造林为主,联户造林和集体造林为辅,共种下板栗1800多亩、核桃 200多亩、大树杨梅70余亩。全村板栗面积已达7000多亩。有10多户林农还筹划着要在山上建生态果园、办“农家乐”。
林子管起来
——人人都是护林员 家家管好“自家林”
林改之初,曾有人担心:林子分到个人手中,老百姓能不能管好,万一全砍了咋办? 林改后,农民们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林改后不仅没有出现乱砍滥伐的情况,反而出现了全家护林、合作护林、精心护林的可喜现象。
在河北省赞皇县,林农在荒坡、荒滩都种上了树苗,近山坡上新栽的一行行核桃树摇曳着枝丫。村民王和平说:“林地成了自己的,不睡觉也得管好啊!” 如今的赞皇山区,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河水清澈见底。
59岁的邓文山是福建邵武市水北镇上坪村村民,他家有200多亩竹林,现在正是竹笋生长期,老两口几乎天天在山上,不仅看护林子,而且还在竹笋旁插上标签,像选女婿一样护笋留竹,把林子收拾得比菜园子还精细。
过去,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都是林业部门、政府部门的事儿,群众根本不关心。山上着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领导恼火,因产权不清造成的“防火怪圈”随处可见。分林入户后,防火、防虫这些事儿成了林农“自己家的事儿”,他们比谁都上心。江西省铜鼓县大槽口村村民2006年就自发成立了“三防”协会,组成森林管护巡逻队、森林消防队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队。村民陈小明说:“以前村民只有管护责任,没有收益权利,现在山林是自己的了,管护起来更有劲了。”据统计,2009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起数和受灾面积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38.4%和18.4%,受理森林案件数量下降了23.1%。
“山还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一首林改之歌唱出了林农成为山林主人的自豪和喜悦,唱出了他们对山林的热爱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