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竹炭产学研项目获国家大奖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瑞林 迟诚 陈胜伟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4日 阅读: 字体:【】 【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率领的由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团队,潜心10年时间开展的“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项目,1月11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研究项目由浙江文照竹炭有限公司、富来森集团、浙江建中竹业科技有限公司、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4家企业,浙江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3家单位和10多位专家教授历时10年完成。

    张齐生院士12日在京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研究第一次发现了竹炭内部的特殊结构,即五环、六环结构特点,首次科学阐明了竹炭的红外线、负离子和释放微量元素的功能机理。产学研相结合、跨区域大协作,促进了竹炭产业的形成,这一竹材化学利用和工业化利用方式,在松香松节油之外,林木生物质化学利用增加了一项新的行业,形成了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一研究项目,开发出竹炭七大系列300多种产品,获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制定《空气净化用竹炭》、《竹炭基本理化性能测定方法》、《竹炭》等国家标准3项,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3篇,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10年来,竹炭从每吨产值不到0.8万元,提高到加工产值1.8万元,成为竹材加工业产值较高的行业。竹炭产业劳动力并不密集,产品利用方式上不做燃料使用,是碳减排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环保和环境友好的利用方式,也是推进竹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新产业。”张齐生院士说。

    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司长魏殿生对竹炭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给予高度评价。魏殿生说,竹子是自然更新快、生物量高的绿色环保材料。这一竹炭研究项目,在立项上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与“三农”密切相关,产业链跨一、二、三产,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尤其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跨院校的科研大协作,奏响了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一曲凯歌。

    “这一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给我们许多有益地启示。科技创新必须从产业链做起,围绕产业链形成科技创新体系,接受市场的选择和检验,让科技成果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形成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魏殿生说,“竹炭研究及产业化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持续创新和做大做强产业还是行进在途中。希望课题组在竹炭微观特殊结构、特殊性能研究上继续深入,促进竹炭高技术、创新产品研究和应用。希望竹炭产业充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拉动产品研发和产学研协作。让科技创新成为鼓舞志气、振奋精神,应对危机,推进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据了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竹炭产品外销迟滞,但国内市场启动,竹炭产业呈旺盛增长态势。目前,我国竹炭产业已形成浙江衢州、遂昌、安吉及福建建瓯等竹炭产业集群,建成20多条竹炭示范生产线,全国竹炭年产销量达10万多吨,产值达20多亿元。

    短评

    创新串起产业链

    在1月11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他说,很激动,很感动,也很受鼓舞。

    更让张院士兴奋的是,在名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的8个林业项目中,有人造板胶粘剂、活性炭、秸秆人造板、竹炭等4个项目与产业直接相关。

    产学研用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实践,在市场上接受检验,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内生增长,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应该成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希望我国林业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以服务企业和促进产业为使命,紧紧围绕产业链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协作,整合科研力量,多出创新成果,为促进林业改革和产业升级,为实现2020年我国林业的重大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