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赤水市竹业强市绿色发展战略解读
复兴镇凯旋村竹农正将竹子装车运往造纸厂
如果时空倒退10年,赤水市30万人民做梦都想不到,山上自生自长的竹子除了传统的吃笋、加工用具和当柴火烧外,竟然还能开发出近260种竹(笋)工业制品,成为全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2009年,赤水竹产业创造的产值首次超过20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
竹资源培育 人均占有竹林4.1亩
在赤水,算上刚刚出生的孩子,每人头上能摊到4.1亩竹林。赤水竹业走上黄金发展期,始于世纪初提出的“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绿色发展战略。
从2001年起,赤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以每年10万亩的进度,实施人工造竹工程,培育竹资源。至2009年,人造竹林近60万亩,改造低产竹林12万亩,使全市竹资源总面积达12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2%提升至78%,比号称“世界竹子王国”的浙江安吉县还多出近20万亩。
人工造竹工程从一开始,就瞄准了竹子作为“可再生工业原料”的经济属性,借助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长治等国家生态建设工作机遇,全力进行品系引进和调整,将丰产高效竹林作为突破方向,引进栽培经济效益上佳的撑绿竹、麻竹、越南巨竹等中小径竹60万亩。同时加强了竹资源研究工作,为竹资源培育提供品系与技术保证,相继从8个省、市、区引进280多种竹类(基因)进行良繁、选育和竹基因库建设,聘请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及各林科所对竹类进行品质试验和课题公关,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地处赤水腹地的宝源乡就应用新品种和技术革新,成功将竹单产从0.5吨提升至2吨。
竹资源的激增为赤水带来一个接一个的荣誉,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称号,两次获林业部“中国竹子之乡”命名。
竹产业延展 竹业产值首破20亿元
将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赤水同样花了8年。2000年,赤水竹产业产值仅为3亿元,到2009年达到23个亿,8年增长了近8倍。
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奖扶,将老牌竹加工企业技改和新加工企业延展并重推进,继2004年新宇公司技改投产成为西南最大竹加工基地、2005年绿色生态公司建成投产后,2008年,又一竹加工龙头企业赤天化纸业公司全世界最大的25万吨竹纸浆生产线建成投产。到2009年底,全市已形成年产25万吨竹纸浆、5万吨纸品、60万平方米竹地板、300万个竹菜板、3万立方米竹编胶合板、250万件竹工艺品的生产能力,预计明年产值将达到35个亿,竹业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出的比重逼近40%,完成了从卖原竹到卖加工制品的转型。
与此对应,赤水竹产业也经历了由粗放手工制作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目前,该市在竹加工业方面已拥有近30项国家专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竹笋)综合加工企业群落共生繁荣,形成竹建材、造纸、竹工艺品、竹生活用品、竹笋加工等5个品系近260个品种,产品俏销20多个省和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
竹产业延展加快了林工衔接,林农增收迅猛。赤水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其中40%以上直接来自竹产业,卖竹、卖笋、劳务、运输成为赤水农民最时髦的职业。预计明年随着竹纸浆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将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农民再净增收1000元。
竹生态利用 统筹协调绿色发展
“由于竹子年年发笋,可永续利用,所以赤水搭建在竹子之上的发展道路是真正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赤水市市长张集智这样说。今年,占地3000亩的“赤水竹业经济循环工业园区”破土动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资源集约化发展思路又提上日程。
青青翠竹不仅给赤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彰显。据监测,好的生态每年使赤水河带走的泥沙减少了400万吨,单位富氧离子含量超过了3万,市区空气优良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仅去年,全市17个乡镇中就有9个获准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叫响全国的“到赤水洗肺去”口号下,赤水正成为全国特别是四川、重庆游客热捧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年成两位数增长。
以竹代木还使该市每年实现木材替代60万立方米,等于每年节约下6万亩森林。同时因为竹产业的兴盛,吸收转化了4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接受劳动技能培训机会增多,市场意识和从业技能得到提高,社会和谐指数稳定提升。
“依托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赤水正在着手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争取走在中国西部各县市前列,2013年,赤水将拿下这个殊荣,成为赤水最靓的名片。”赤水市委书记穆嵘坤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