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行业动态

林竹产业:二郎山下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支撑——四川天全县大力发展林竹产业的实践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作者:向仕才 达兵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9日 阅读: 字体:【】 【

    二郎山,一座历史的山。她高昂俊朗,是成都平原向川藏高原过度的分水岭。

    二郎山,一座时代的山。她奋发有为,是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厚重展现。

    二郎山,一座生态的山。她以迅速崛起的林竹产业,诠释着盆周山区县傲视苍穹的决心和勇气。

    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的天全县,因有逶迤绵延的秀丽山峦、历史悠久的茶马文化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被誉为“川西走廊上的生态家园”。绚丽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天全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今,日益丰富的生态文化,则给天全再添鲜活的时代特色。

    今天,在这片绿色之地,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里正显现林竹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绿意二郎山

    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土地——千百年来,她的每一块肌肤,都彰显着苍翠欲滴的娇嫩;她的每一根经络,都浸润着生机盎然的柔情。

    历史总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留下深刻的烙印。

    当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的号角吹响时,天全——长江上游这座山区县城,以“舍我其谁”的豪迈大气和只争朝夕的时代情怀,泼绿重绘二郎山,在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下了庄严的承诺——还原青山绿水,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998年,一项惠及长江流域的重大决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在全国实施。1999年,是更大范围内实施的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年头。

    这一切,对于生活在二郎山下的天全人来说,无疑将被永远铭记。作为全省首批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启动县,天全县迅速掀起了“还青山绿水,打造长江上游生态绿色屏障”的护林管林造林行动。

    一时间,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家到个体户,从各级干部到普通群众,人人参与,个个争先,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行动”,执着地要让二郎山重披新翠、再添碧绿。

    山坡“牛皮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栽的树苗;“开膛破肚”点种玉米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栽树种草;“见缝插针”种植庄稼的行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房前屋后的根根竹苗、片片竹林。而过去单一的农作物种植,被“林竹间种、林草间种、林药间种、林下套种”和“公司+农户”的“4+1”退耕还林复合模式取而代之。天全县的这一创举被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广。

    十年艰辛探索,十载风雨情怀。

    泼绿重绘二郎山。天全人以争中干、干中争的豪迈与果敢,用绿色重铸了一片新天地。据统计,10年来,全县退耕还林15.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1.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和成林率经国家检查验收,合格率均达百分之百,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成效明显。

    ——生态效益全面显现。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强劲支撑了天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数据显示,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52.03%提高到现在的66.3%,增长了14.27%,森林覆盖率名列四川省区县第二位;据四川农业大学与天全县共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径流场定点观测表明,泥沙含量减少31.47%;经省、市环保部门监测,天全县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到了国家II级标准。

    ——社会效益日趋显现。随着工程造林的郁闭成林,国道318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泥石流、山坡垮塌造成交通中断的现象显著减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批游客前来旅游休闲度假,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赢得社会一致好评。

    ——经济效益成效初显。国家第一轮补助退耕还林资金共计29862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受益2666元;退耕还林工程带来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事生态养殖、外出务工等第三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工程栽植的竹、茶、桑已初见成效,5万多亩竹已郁闭成林,目前已年产纸浆竹材20000余吨,收入720多万元;2001年以来发展的23万亩楠竹即将进入间伐利用阶段,年产值每亩可达600元。紫石乡紫石关村建成的生态民俗村,现已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上档次的农家乐32户,年创收入50余万元,户均创收1.16万元。“事实证明,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盆周山区县才能找到发展新路;只有坚持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林竹产业才能保持健康持久的良性发展。”天全县委书记李维余掷地有声。

    鲜活二郎山

    这是一片衍生希望的土地——多少年来,她的每一次跳动,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生机与活力;她的每一次律动,都焕发出与时俱进的希望与风采。

    天全,雅安市当之无愧的林竹大县。

    在《四川省雅安市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天全县被划分为林竹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楠竹、慈竹林、笋材两用林、工业原料林,并兼顾珍贵树种大径级木材的培育、森林蔬菜及林产品的精深加工。

    近年来,天全县举全县之力,积极发展原料林基地建设,在扩大竹林面积、集约化管理和延伸林产业发展链条上下足功夫,收到了较好成效。

    如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增效、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农民增收”的战略思想,在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同时,创造更高的林业经济效益。

    事实上,天全县具有极为丰富的林业资源,全县林业用地达292.5万亩。改革开放以来,天全县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速生丰产造林、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退耕还林、与大渡河造林局合作造林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造林81.7万亩。

    多年来,天全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将林竹产业确立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导产业,全力以赴抓落实。

    在2007年冬到2008年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天全县共筹集资金350万元,从本地以及宜宾、沐川、乐山等地购回大量竹苗进行栽种。在县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又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对栽竹农户进行奖励,提高农户种竹积极性。当年,全县共新栽慈竹林8.66万亩,种植面积名列雅安市前茅。

    为确保栽竹成活率,天全县对成片竹林实施集约经营管理,采取行政助推、科技助推、资金助推和服务助推等各种有效方式,提高了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巩固了竹林基地建设成果。

    2009年2月,一个消息让天全人为之一振:天全县被省林业厅确定为十个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十大重点县’不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是一种抓发展、抓林业的动力;‘十大重点县’也不是一‘功劳簿’,而是一种新的发展定位、新的奋斗目标!”天全县县长张绍军对此有独特的理解。

    借助这一发展机遇,天全县计划继续加大对林竹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我们计划2009年至2012年间,争取投入资金26亿元,扶持竹林基地集约经营,支持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开发。通过3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林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天全县分管领导心里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天全县对林竹产业重点发展片区进行了科学规划,8个重点乡镇的25个村被确定为以林竹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示范片覆盖农户5994户、人口21587人,幅员面积255.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30.8万亩。确定这些村作为示范片,不仅因为这一区域内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582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且连续三年增幅都已经超过18%,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提高林业产值,必须通过加工提升附加值,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确立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理念。

    经过深入翔实的调研,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形成:做大做强林竹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天全特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牌和驰名商标,把林竹产业打造成盆周山区的特色产业,走质量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林业发展之路。

    以森林蔬菜加工为主的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就是天全县大力培育的龙头企业之一。目前,这家公司已成功通过QS质量认证、IS22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清水笋系列产品还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目前,公司年产各种森林蔬菜近千吨,清水笋、红油鲜笋、调味蕨菜、鱼泡椒等林下蔬菜制品远销韩国、日本。”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告诉笔者。

    2006年,天全县成功引进以木业开发、木材加工、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中天地木业有限公司,全面拉动全县林业产值的提升。

    如今,通过市场化配置,中天地公司已经在天全购置了46500亩林地,并在始阳镇建起了加工厂。“投资1.65亿元的第一期工程——4万立方米的墙板、围栏板和1万立方米的工程模板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投资3.2亿元的第二期10万立方米的定向刨花板生产线已经启动建设。”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公司负责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事实上,这两家龙头企业,只是天全林竹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12年前,我们将按照‘721’规划,在始阳镇建成川西林竹产业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600亩,拥有15万立方米木材加工厂、60万平方米楠竹地板加工厂、2万吨竹炭加工厂、1万吨竹笋加工厂、5千吨山葵加工厂、1千吨猕猴桃酒加工厂、6千吨二郎山古道茶叶加工厂等7家龙头企业,根雕、林竹工艺品等2个专业化市场(街)和1个林竹交易市场,预计园区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说起林竹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天全县委、县政府领导胸有成竹。

    而这,才是天全人孜孜以求的新目标。

    天全,正在集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向着这一目标奋勇前进……

    腾飞二郎山

    这是一片正在腾飞的土地——近年来,她的每一次嬗变,都生发出高潮迭起的激情;她的每一次飞跃,都谱写出一曲华美壮丽的乐章!

    坚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林竹资源,着力延伸林业产业链,是天全县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

    早在10年前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之初,天全人就在深刻思考林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国家要生态,社会要效益,农民要增收。不仅是考验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强弱、行政水平高低的关键,更是事关一方百姓增收致富长治久安的大事。唯有结合林业发展实际,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起点引导,才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果,也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林业产业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对林业有着深厚感情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引导林业科学发展,他们义无返顾。

    ——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激活林业内在动力。

    林改前,天全县先后推行了林业“三定”、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林权经营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仍存在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统一等一系列困扰林业发展的问题,经营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制约着天全林业的发展。

    而今,国家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给天全林农增注了一剂良药,添服了一颗定心丸。天全县政府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谋划改革,紧紧围绕“明晰产权”这一重要内容,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性、现实发展的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相统一,使林业经营者对林地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成为山林的真正主人。

    从2007年11月天全县仁义乡的试点启动,到2008年7月的全县铺开,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1.5万名工作人员从动员到培训,从勘界到调解,从公示到审核,从归档到发证……全面明晰了全县45万亩自留山、33万亩责任山、集体统一经营的11万亩林地和其他方式经营的4.7万亩林地的产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确立了以林农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听取老百姓意见,让农民明白改革的政策、内容、方法,使农民对改革的方案、过程、结果满意。”这一宗旨,成为县委、县政府行动的指南。

    “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现在只要一提到栽竹造林,一下子就能来百十号人……”村镇干部眉飞色舞。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以前山林产权划分不清,经营林地时造成很多麻烦,现在林权证拿到手中了,心里踏实多了!我们准备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资源,好好干、多挣钱,多为子孙后代造福。”林农百姓感慨万千。

    ——着力配套政策扶持,增强农民发展林业信心。

    濛濛细雨,见证着天全人栽竹植树的步伐;竹林葱郁,显现着天全人发展林业的信心。

    信心来自县委、县政府。县财政筹集专项资金,全力扶持竹产业发展。农户新栽种纸浆竹经验收合格后,在落实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县里给予每株0.5元的种苗补助;对新发展纸浆竹400株以上的大户,追加每株0.5元的奖励。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县财政每年还将投入上千万元,专项用于发展林业产业。

    信心来自市场体系。科学布局竹木材加工厂和储存场地,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林产品市场体系;搭建林权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变更登记、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咨询和信息交流“一条龙”服务。

    信心来自专合组织。大力支持林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林业能人”领办基地,创办加工、流通企业,鼓励和引导林农以多种形式参加行业协会和林业专合组织。

    信心来自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资金进入林业产业领域,对于发展林竹产业的企业,优先满足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指标,优先将产业发展面积纳入国家造林项目;对发展林业产业的企业和个体上缴的木(竹)材育林基金,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和个体,返还的基金全部用于发展林竹产业基地建设。

    信心来自林权改革。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以及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林权流转,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产权处置和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主体及农村群众参加林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开发。

    茫茫林海、巍巍群山,碧峰清流、珍禽异兽,成就了天全的秀美景色,更奠定了天全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

    十月的白沙河,秋高气爽,层林尽染。这片昔日以盛产林木为主的林区,如今已成为生态休闲旅游的又一绝佳去处。每至假日或周末,成都、重庆的游客纷至沓来,给这片寂静的山林平添几许热闹。

    随着近年来林竹基地建设的不断升温,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天全生态旅游优势进一步凸显。

    群牛舔硝、群鹿戏水、金猴嘻乐、雉飞鸟舞……作为二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喇叭河景区——一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风景区,以其“春花、夏林、秋叶、冬雪”的如画景色,让世人感受到了天全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喇叭河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一流的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正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和龙头企业的自觉行动。

    如今的天全,奇峰怪石的白沙河,峰翠岭绿的红灵山,田园如画的紫石关,文化深厚的石头寨……一处处景色宜人的生态资源,一处处风格迥异的生态资源,彰显着天全林业生态旅游的无穷魅力。苍翠欲滴、绿水浸润的二郎山,正显示着朝阳产业的无限生机。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依托业已成型的风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更要通过民居村落改造提升,全面建设‘屋在林中、家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宜居新农村,让二郎山下的天全成为生态旅游的乐园。”

    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天全县委、县政府信心百倍。他们正在用如椽大笔,描绘着天全林竹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