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成果丰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9日 阅读: 字体:【】 【

    2005年初,三明市委、市政府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服务海西建设大局,在全国率先提出设立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的构想,立即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肯定与支持。当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简称实验区)。实验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对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承接台湾林业的产业转移,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巩固和扩大林改成果,加快林业发展。实验区设立4年来,取得丰硕成果,新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42家、总投资1.52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近1.07亿美元,对台招商成果超过实验区设立前历年累计总和的3倍。

    六区建设呈现良好势头

    经过4年开发建设,实验区规划建设的“六区”,即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开发、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6个合作区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林产品加工合作区。现有23家台资企业落户,总投资5588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5008万美元。台资企业的生产领域从原来单一的人造板加工向木工机械、木竹家具、体育运动器械、木竹工艺品、小木屋、装饰装潢材料等多方向发展。

    二、生物医药开发合作区。现有台资企业6家,总投资5033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958万美元。建立红豆杉、厚朴、雷公藤、银杏、草珊瑚、金线莲等中药材基地22万亩,泰宁雷公藤、九节茶和明溪红豆杉、建宁莲子列入福建省地道药材GAP示范基地建设,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57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2家、生物组培中心5家,GMP认证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获国家专利授权批准12件。

    三、森林食品加工合作区。现有尤溪丰业、泰宁绿雅等31家台资企业落户,总投资4183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3363万美元。特别是台资企业青龙果蔬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蜜雪梨,从日本、韩国引进早黄金梨、新星梨、丰水梨等新品种及高接换种、矮化修剪、分级分包处理等实用技术,自建蜜雪梨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蜜雪梨1.5万多亩。

    四、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现有清流森源兰蕙、阳光花卉和宁化兴才等7家台资企业落户,总投资1022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970万美元,均为台商独资创办,带动当地农民300多户参与种植经营。

    五、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积极开展以客家文化、族亲宗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互动。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签订互接旅游团组等项目,实现“两水”、“两园”对接合作。

    六、科技交流合作开发园区。先后与台湾原住民族产业发展协会、台湾嘉义大学校友总会、台湾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社团机构签订海峡两岸农林科技系列合作协议,与原住民族产业发展协会合作创建了“创新产业育成中心”。累计引进台湾软枝乌龙、金萱等茶品种;蜜雪梨、甜脆桃、甜柿等水果;超级优生杨树等林木树种;金线莲等药用植物;鳟鱼、石斑鱼等鱼类;紫花菜、白皮苦瓜、黑柿一点红、美侬瓜等蔬菜;蕙兰、文心兰、国兰等花卉以及台湾香米等台湾新品种150多种,引进果树矮化、滴灌、喷枪施肥、水果分级包装、生物肥料等新技术50多个,推广面积15.8万亩;对接借鉴台湾产销班模式,建立精致农林合作经济组织28个(专业合作社13个、产销班15个。

    四大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实验区设立4年多来,三明市扎实推进“六区一会”建设,带来林业乃至全市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海峡两岸产生较大的反响,吸引了众多台商对三明的关注。4年来,已邀请接待台湾参访、观光人士超过1.5万人次,其中来三明开展项目投资考察洽谈的台商约1700人次。2008年三明完成林业产业总产值252.2亿元,同比增长23.79%;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140.5亿元,同比增长20.7%,成为全市产值超百亿元的两个产业集群之一;生物医药产业15.02亿元,同比增长32%。

    实验区平台效应逐步显现:

    带动示范效应。实验区是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连续4年成功举办林博会,对全市引进台资企业起到积极的带动示范效应。1979年改革开放至2004年实验区设立前25年的时间里,全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7家(按2009年实际年检数据,下同)、总投资2933万美元、注册资金1610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489万美元。实验区设立4年来,新引进批办台资企业67家,总投资3.5亿美元、注册资金近1.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79亿美元,引进台资项目数、利用台资分别相当于过去25年的1.8和7.2倍,实验区平台带动示范效应明显。

    孵化催生效应。几年来,全市充分发挥实验区对台合作孵化器的作用,带动清流等县开展对台合作,起到积极的效果。2006年7月,经三明市政府同意,设立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同年10月,纳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序列。在今年海峡论坛上,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创业园建立3年来,珍稀林木、特色养殖、生态休闲观光、林产加工“四个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先后引进台资企业26家,总投资7368万美元,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行业,台资企业累计实际投资2500多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28项,推广面积3.5万亩。创业园现已形成2.5万亩苗木、2000亩花卉的种植规模,建成2000平方米的花卉专业市场,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基地5万亩。

    拓宽合作效应。随着实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两岸合作领域从经贸合作拓展到旅游、文化等多方面。泰宁大金湖与日月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实现了“两水”、“两园”对接,开展旅游团组互接等合作,推动了“两湖两水两岸情”系列活动的深化,来三明旅游观光的台湾游客也从2005年前每年的千余人规模发展到现在的万人大军团。申办2012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属宁化石壁祭祖大典、姓氏祭祖、客家民俗文化、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开发等文化旅游互动交流正在积极展开,三明将成为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民俗信仰拜谒、探亲访友的重要区域。

    海西形象效应。近几年,通过实验区和林博会平台,三明陆续举办了海西现代林业高峰论坛、福建林业改革开放30年暨三明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建立20年成果展、“绿色海西、魅力三明”文艺晚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海峡西岸发展成就和巨大潜力和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成果和广阔空间,充分展示了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平台作用和无限商机,凸显了三明在全国林业改革的地位和影响。

    两岸林业合作前景广阔

    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三明市将围绕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对接两岸科技交流、连接国际市场等,进一步加快合作平台建设,办好林博会。完善提升实验区规划,认真分析国家有关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重点支持海西建设的区域、领域、项目,加强实验区有关政策性项目的研究、策划和申报工作。采取“抓住重点、分步实施、加快推进”工作方法,着力抓好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突破,形成影响,发挥示范,进而带动实验区建设的整体推进。通过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将三明市打造成为全国对台林业交流合作示范区和林业改革示范区、两岸现代林业建设先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三明林业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现有的水平,活立木蓄积量达1.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达5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纯收入的1/3以上。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现有的水平,活立木蓄积量达1.5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达1000亿元,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