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森林围城 森林进城 森林兴城——江西省新余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纪实
近年来,新余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要求,做到建设与保护并举、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新余14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三,其中10项列全省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57%,城市绿化覆盖率42.36%,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新余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道路畅通样板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连续5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新余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载体,围绕3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凝聚全市共识,形成全民共为,初步形成了“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森林兴城”的城市森林框架。
精心谋划,以更高的标准把握城市森林建设方向
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新余市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牢牢把握建设方向。
高标准定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新余人的梦想和追求。在创森工作中,新余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遵循“绿色、健康、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理念,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努力打造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矿区植被化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新格局。
高起点规划。根据城市北依青山、南面田园、名城踞中、江河贯穿的特点,按照体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貌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要求,1999年新余市就着手规划,先后出台了《城市绿化管理规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完成了《新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今年3月,又形成了《新余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建立健全城区绿岛、城郊林带、城外林网、城乡一体的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绿色、健康、宜居、宜业”生态林城的总体目标。
高水准运作。2000年~2003年,新余在城区大力实施“三位一体改造”和“七大工程”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西省园林城市。2004年,新余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动力,突出“显山、露水、透绿”的发展要求,实施“两江四岸、组团开发”城市建设总体构想,全方位整治环境,大力建绿增景,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质量都有较大改善,2007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08年,新余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立布局合理、绿量充足、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用3年时间在森林生态网络、生态文化、森林健康、公共休闲、乡村绿化等方面,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体系标准。
重点突破,以更实的举措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新余坚持“城乡统筹、政府主导、生态优先、崇尚自然,乡土树木为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森林兴城”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突出抓四大“森林围城”工程。一是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一大”即确保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省定目标;“四小”即抓好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方面的绿化工作,重点加强城镇所在地、村庄、农田、交通要道、工业园区、矿山和孔目江等江河流域的造林绿化。去冬今春,完成造林19.8万亩,人均公共绿地从11平方米提高到13.5平方米,获得省委、省政府好评并在全省推广。二是“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工程。自2006年起,已在892个自然村植树70万株,规划今明两年植树不少于46万株。三是“百万亩高产油茶”工程。全市高产油茶已发展83万亩,并将继续实行林农新造1亩高产油茶林财政补助400元的政策,培植5个种苗、加工、营销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把高产油茶打造成新余现代农业新名片。四是“绿色廊道林网”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将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两旁宜林地段全部纳入工程建设范围,达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的美妙境界。绿色河道农田林网工程,将沿袁河、孔目江两岸结合滨江带状公园绿地设置成宽60~300米的滨河生态防护绿地,上游两边设置水系保护绿地,平均宽度不小于30米,形成城市组团隔离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防林更新改造,农田林网建设工程造林36万亩,逐步建立起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绿色园区矿山修复工程,规划恢复面积1.2万亩,做到“绿树成荫不见土、清洁生产无污染”。
——突出抓四大“森林进城”工程。一是“百万树木进城入院”工程。从去年开始分3年实施,开展城区街道行道树补植工程、城区公园增植乔木工程、单位庭院小区增植工程,城郊接合部防护林工程、集镇及工业园区绿化工程,现已栽植树木84万株,计划到2010年完成100万株。二是湿地保护工程。新余现有湿地约5.34万公顷,从2006年10月起,投资5亿元建设全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并将公园上下游扩展2万亩,建设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江西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的示范点。新建袁河城市湿地公园,将湿地生态与湿地休闲功能融为一体,建设独具滨河特色的生态文化长廊。新建孔目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钤阳湖湿地生态游览区,提升江河流域水质环境和生态功能。三是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从2007年起,近3年投入1.13亿元对森林公园进行裸露山体复绿、林相改造、游步道建设等基础达标工作,今年7月31日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四是城区休闲绿地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在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区域性休闲绿地(小游园)23个,使居民出户500米内便有公园或游园。
——突出抓三个“森林兴城”生态发展工程。一是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建设工程。实施一批森林产业示范点、森林文化广场、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市树市花公园等项目,培育森林文化。二是森林生态制度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建设和保护森林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和生态行为守则,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环境氛围。三是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建设工程。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全民绿色认领、企业绿色认领、生态科普等活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化氛围。
积极创新,以更优的机制保障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新余市坚持把建设与管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创新机制,充分调动造林绿化积极性,促进了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创新造林机制。在去年完成集体林改的基础上,全面拍卖乡村道、河道、机耕道造林经营权。对已栽植的林网林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拍卖等形式将经营权转移到个人,拍卖所得资金继续发展平原林业,变造林的预期效益为即期效益。
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财政资源。充分利用政策等激活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着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去年以来,全市用于造林绿化投入3.03亿元。
创新激励机制。对农民个人在房前屋后营造的林木,允许继承和转让;对在非林地上营造的杨树、泡桐等速生商品林,允许经营者自主采伐,各级林业部门按规定简化审批手续;在苗圃培育的绿化大苗,可以在省内移植和运输,鼓励和推动森林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