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福建首创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技术项目投产
将竹子切片后精制成竹浆粕,用新溶解法转制为纺丝原液,再经常规工艺得到性能优异的“绿色”竹纤维面料。日前,一条年产5000吨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生产线在福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投产。专家认为,新溶剂法制造纤维技术目前仅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握,福建企业创造应用该技术,将为中国竹纤维纺织的绿色生产开辟新途径。
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技术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攻关完成,被福建省列入重大科专项,现已申请8项专利。应用这项高新技术年产300吨的中试生产线,去年底通过了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徐文英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新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三大优点:
第一,生产工艺流程短而环保性好。国内外现有的竹纤维产品普遍采用的生产工艺是粘胶纺丝法,其工艺流程较长,污染较多,能耗也较大。而该项新技术使用一定比例的新溶剂直接溶解竹纤维素浆粕,制成纺丝原液,从而缩短了工艺,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环保新材料以及纺织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年产5000吨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与现有工艺比,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00吨左右。
第二,所使用的新溶剂为国内自制,生产成本低廉。新溶剂是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刘必前教授自制的、浓度为50%--60%的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水溶液,其毒性小于乙醇,对人体无害,而且溶剂回收率可达93%。而在此前,NMMO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价格昂贵。
第三,生产流程关键设备均自主设计。该项目生产工艺中关键的溶解、脱泡、过滤等设备均为自主创新设计,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还解决了干喷湿法纺丝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戴国荣认为,近年来,国产天然纤维如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中国纺织行业的需求,羊毛、亚麻、棉花等原料大量依靠进口,而这些原料价格却操控在国际垄断企业之手。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是“绿色”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良好的服用性及绿色环保性,对解决中国天然纤维短缺,推进纺织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号称“竹子王国”,竹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一次种植永久利用的特点。竹纤维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经济社会效益也将十分可观。
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产1吨的再生竹纤维产品需要5吨以上的毛竹来提取竹浆粕,收购1吨毛竹至少可以为竹农带来500元以上的收入。一条年产5000吨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生产线可实现年产值1.4亿元,将新增30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