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产业一举 成就三保——云南新平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改纪事
素有“花腰傣之乡”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县,过去广袤的林地让农民看到的只有管护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他们一举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三保——保障资源持续增长、保障林农增收致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还山还权还利于民,调动起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林地面积大贡献率却低
新平作为玉溪市的资源大县、唯一的天保工程实施县。实施天保工程的10年,生态得到迅速恢复,森林覆盖率已高达60.96%,山林理应成为农民致富的希望。可是,当地农民对林地依赖程度低,林业对新平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低。以竹子、核桃产业为例,2007年,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只有302元。
新平林业用地面积480.6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95%,涉及林改的面积421.44万亩,现在已经确权的面积327.28万亩。2007年林改工作启动以来,新植竹子4.27万亩、核桃4.1万亩、膏桐6万亩、茶叶1.02万亩、杉木7800亩、桉树3200亩。截至2008年底,全县核桃和竹子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0万亩和22.5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8亿元,而2008年,新平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41.76亿元。由此可见,占新平国土面积74.95%的林地,只对新平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到7%的贡献率,已经确权的327.28万亩林地蕴涵着多么巨大的发展潜力!
农民不知从何获得收益
天保区,不准砍树,怎样让农民在林改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林改主体改革结束以后,新平县委书记周继武每到一个村子就跟老百姓谈:要管好证、管好山,搞好护林防火,地上有了树才值钱。他给老百姓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人有10多亩林地,只要好好管起来,等上面的树长到20?厘米胸径的时候,每亩就值几万元了。这些都是钱呀,就是资本了,大家就可以去贷款、去进行资本流转了!
但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之前进行的“三定两山”、“四荒拍卖”时权属不明晰,农民在经营林地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实惠。现在,他们对这次确权、均山、均股、均利到户的林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仍旧是模糊的。
平甸乡的昌源村委会丫租村委会主任魏正富说:“现在老百姓还懵着,要咋个发展还不明白,要有一段时间呢。”漠沙镇曼勒村的高楼房村小组在新平很有些名气,这里的苦瓜是纯生态的,在省内外有很好的销路。当地农民对远在10多公里以外、红河对面的满是灌木的林地没有丝毫兴趣,害怕分到手后要管护、要防火,却得不到收益。村党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杨文昌说:“原来没有沼气池的时候,还会有人去打点柴,现在都没有人去喽。”这个有62户250人的村小组,有1496.5亩生态公益林,林改时由村民大会决定,林权证发到村小组,由集体统一管护,村组长兼任护林员。
发展特色产业破解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新平引导群众发展以核桃和竹子为主的林业产业。
农民拿到林权证了,但是天保区不让砍树,怎样才能依靠和利用林地,群众还没有清晰的思路。要让群众意识到、看到从林地上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政府主动服务和引导!
新平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大力发展不要采伐指标的竹子、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在“十一五”规划中,他们更是把林果产业作为继矿电、烤烟、蔗糖、畜牧、旅游五大产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来培植。随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结束,这样的培植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林业产业实现增效,农民群众才能增收,森林资源才能增长,才能最终实现兴林富民的改革目标。说得更直观一些,没有引导,老百姓这家种这个树,那家种那个树,最后品种很多,但形不成规模,老百姓致富也很困难。
2007年以来,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借助世行贷款造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绿色扶贫攻坚、天保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竹藤商品林基地建设等大项目,把竹子、核桃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治理、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新平的实际确定以竹子、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后,各届政府坚持做到“换人不换思想,换届不换发展思路”,保证发展政策的连续性。近年来,政府财政每年安排100万~300万元资金,用于弥补项目资金不足、林业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奖励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