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绿色时报评论文章:防沙治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防治荒漠化年。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防沙治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改善沙区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防沙治沙,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状况,有利于推进村容整洁;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可以发展沙区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推进乡风文明;可以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有利于推进管理民主。因此,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要从这一历史任务出发,充分发挥防沙治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有近1/5的土地沙化,其中有90%沙化土地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全国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了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但是,今年春天沙尘天气频发,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我国沙区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土地沙化的形势仍很严峻,防沙治沙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国现有173.97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2%,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导致土地沙化的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紧缺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防沙治沙事业的大发展和新突破。
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沙区是当前我国经济状况最落后、生态状况最恶劣的地区,沙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没有沙区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完整意义上的新农村,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沙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防沙治沙改善沙区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生存和生活质量。要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以防沙治沙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拉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沙产业,调整沙区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沙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良性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防治土地沙化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努力为沙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绿色时报 2006-0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改善沙区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防沙治沙,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状况,有利于推进村容整洁;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可以发展沙区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推进乡风文明;可以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有利于推进管理民主。因此,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要从这一历史任务出发,充分发挥防沙治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有近1/5的土地沙化,其中有90%沙化土地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全国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了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但是,今年春天沙尘天气频发,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我国沙区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土地沙化的形势仍很严峻,防沙治沙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国现有173.97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2%,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导致土地沙化的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紧缺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防沙治沙事业的大发展和新突破。
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沙区是当前我国经济状况最落后、生态状况最恶劣的地区,沙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没有沙区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完整意义上的新农村,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沙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防沙治沙改善沙区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生存和生活质量。要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以防沙治沙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拉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沙产业,调整沙区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沙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良性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防治土地沙化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努力为沙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绿色时报 2006-06-16)
上一篇:国家林业局2006年送科技下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06-19 ]
下一篇: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进展顺利[ 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