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林业信息>详细内容

林业信息

绿色丰碑矗江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安徽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韩柏泉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9日 阅读: 字体:【】 【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天然地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山地逶迤曲折;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俊。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省是一个林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属于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之一。全省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从北到南的过渡特征,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多杨、槐、桐;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多松、杉、竹。

    长期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是个水旱灾害频发省份的清醒认识,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对林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先后实施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林业发展战略,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全国第四个消灭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的省份,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的称号,并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省”和“部门绿化先进省”光荣称号。“十一五”期间,全省又确定了“生态产业、绿色富民”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造林绿化发展迅速,森林资源大幅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等发展战略,全省造林绿化突飞猛进,工程造林、社会造林、部门造林齐头并进,荒山秃岭披上绿装,江淮大地的自然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在造林绿化中,退耕还林、长防林、万里绿色长廊、兴林抑螺、防沙治沙、速生丰产林等一大批林业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发挥了骨干作用。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845万亩,有150多万户6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长防林完成营造林247万亩;绿色长廊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共实现线路绿化、林带建设3.2万公里,建农田林网面积958万亩;兴林抑螺造林45万亩;防沙治沙造林73.5万亩。林业重点工程不仅造林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成为全省造林的“样板”,对改善生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种苗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全省建设林木良种基地31个,面积2.35万多亩,品种近50个;林木采种基地面积10.13万多亩,有力促进了我省造林良种化的进程。

    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使全省森林植被大幅增加,江淮大地处处呈现出绿树成阴的可喜景象。现全省林地面积增加到6605万亩,其中森林面积540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6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6.06%。森林资源的繁茂,有效改善了全省的生态状况。

    林业产业发展强劲,林业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中林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近年来,我省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产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全省林业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连续4年林业产值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8年增加到421.5亿元,年均递增22.5%。森林工业从无到有,传统的木竹产业“产原料、卖原料”的格局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全省有大小木竹加工经营单位10万多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6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8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22家,使我省一跃成为森林工业生产大省。全省林业产业外延不断扩大,经济林、竹产品、绿色食品、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非木竹产业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林业产业的强劲发展,辐射效益显著增强,林业在“保增收、保民生、保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仅淮北以杨树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江淮丘陵、山区以松类为原料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群,就解决10万余人就业。宁国等重点山区县(市)农民收入中有一半来自林业。

    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行计划采伐、凭证采伐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森林采伐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依法打击各种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全省基层设立的103个木竹检查站,在加强森林资源的源头管理、震慑非法运输木材、维护林区秩序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省268个森林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全省建立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523支,义务森林消防队伍1479支,共5万余人;加大森林防火建设投入,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四网两化”建设,多年来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均控制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之内。黄山风景区已连续30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采取多种有效综合防治措施,积极防治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目前松材线虫病未在我省重点林区蔓延,黄山等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预防区未发生疫情,七大预防区外围等重点地区疫情绝大多数得到了有效控制。

    林业改革稳步推进,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场圃改革、公益林补偿、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等稳步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2006年开始在宁国市、黄山区、南谯区和怀远县进行改革试点。2007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林改工作全面启动。目前,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正在加快进度;同时积极探索配套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果。林改产生的效益正凸显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各种社会主体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昔日的沟渠堤坝、荒山荒地都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抢地造林现象。

    国有场圃改革取得突破。全省138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405万亩,森林蓄积量近1400万立方米;国有苗圃77个,经营总面积4.25万亩。长期以来,国有场圃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方针,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拓宽经营领域,创新经营体制,积极探索成立公益型林场、推行木材采伐销售竞(拍)卖、把育苗与城镇绿化工程有机结合等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国有场圃发展的新路子,逐步摆脱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境。2008年,全省国有林场经营总收入2.8亿元;国有苗圃经营总收入近7亿元,年育苗面积2.2万亩,年产用材、经果林和绿化大苗8000余万株。

    生态公益林改革进展顺利。2001年,我省被批准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省份。目前,全省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达到1686万多亩,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补偿基金8434万元。2003年,启动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补偿的面积和资金规模逐年增加,并于2006年建立了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目前,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规模已达到4221万元,补偿面积804万多亩。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由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的根本性转变。

    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破题启动。针对现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暴露出的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管理方式单一、手段和技术落后等弊端,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2009年我省选择临泉、霍山、宁国、黄山、南谯等10个县(市、区)先行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新体系、森林资源消耗管理的新途径和森林采伐高效管理的新模式。计划用2年的时间,最终实现森林采伐由指标控制向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转变,为全面改革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基础。

    引进外资造林步伐加快,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丰硕。我省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引进外资步伐进一步加快,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截至2008年底,省林业厅直接引进外资项目30个,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造林520多万亩。其中我省第一个规模较大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项目总投资11.6亿元人民币,从1991年开始利用集约化培育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已相继实施了4期。项目区覆盖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区的7市35个县(市、区)。截至2008年,项目建成了480万亩高标准集约经营人工商品林,成为现阶段安徽省大部分山区、半山区县(市、区)人工商品林资源的主体。这些外资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而且由此引进了国外先进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异常活跃。省林业部门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的林业专家、项目官员等300多人次;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派出留学、进修以及考察培训人员400多人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徽林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将借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建设山川更加秀美的新江淮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