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5·12”周年回望:重新崛起的灾区别样美丽
经历了一年的风风雨雨,又一个春天如期而至。对于地震灾区的人们来说,今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珍贵和充满朝气。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地已被一抹抹新绿浸染出勃勃生机,曾经支离破碎的家园正在废墟上重新崛起,曾经悲切惶恐的眼神如今燃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一切重新描绘出了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美丽画卷。
受灾的林业职工建起新房了吗?卧龙的大熊猫们走出惊恐了没有?365个日日夜夜,我们对灾区充满了牵挂和期待——
青川林业规划八年重建
作者:冯晓南 记者:杨平
四川省青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期为8年,前3年主要完成恢复重建,后5年进入发展提高阶段。经过8年重建,青川人坚信会有一个新青川展现在世人面前:森林植被比灾前更好、环境更优美、林业产业更发达、林农生活更富裕。
按照规划,2008年~2010年,青川县以恢复重建为主,基本恢复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受灾林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全面恢复林区水、电、通讯设施和林木种苗生产能力,基本恢复林区道路、防火设施和林业产业基地,组织开展灾区森林植被恢复。2010年~2015年,以发展提高为主,全面恢复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恢复林区道路、桥梁、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基层林业机构等基础设施,实现林业产业再造和结构优化,基本恢复灾区森林植被。
在过去的一年中,青川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困难,狠抓林业工程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强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森林资源转化,积极进行灾后重建,打造全省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品牌示范县。
今年3月12日,震后的第一个植树节,青川县领导和机关干部、浙江援建指挥部领导和援建干部共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掀起春季造林绿化的空前高潮。今春,全县共完成造林6.67万亩。
汶茂再绿山河兼顾农民增收
作者:王蓉 记者:杨平
走进四川省茂汶地区,草木吐绿,百花争春。
在“5·12”特大地震中,四川省汶茂地区林业损失惨重。汶川县林业直接经济损失18.3亿元。为尽早恢复和重建结构稳定、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汶川县林业局在今年年初启动了“破碎山河大绿化”行动,包括灾后森林生态恢复规划的制定、新增公益林建设、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工业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城区周边绿化等诸多方面,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恢复地震中被毁的68.3万亩森林。在此基础上,再用两年时间,全面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汶川县林业局还同阿坝州林业局共同主持,建设了映秀512亩震中纪念林。
茂县也是四川省重点林区县。茂县林业局制定了“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构建岷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筑好岷江中下游数百万生命安全防线”的建设目标,并实施植被恢复、种苗基础设施重建、林区基础设施重建、森林防火设施恢复四项工程。
茂县林业局拟订了依托灾后植被恢复项目,发展、培育和壮大林业产业的工作思路,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栽种早实核桃、大红袍花椒、青花椒、板栗等经济林的工作措施,从而实现灾后生态修复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双重目标。
碧蜂峡大熊猫依然“猫丁兴旺”
作者:诸世遒 记者:杨平
“5·12”特大地震使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遭受重创。时隔一年,那些当时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转移的熊猫宝贝如今生活怎样?记者近日探访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蜂峡基地。
碧蜂峡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第二基地,地震前有20只来自卧龙的大熊猫定居,震后又从卧龙转移来29只。这些大熊猫宝贝都被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吓坏了,很长时间都处于惊恐之中,有的听到饲养员搬垃圾桶或是拉竹子的声音,都会四处逃窜。碧蜂峡基地的大熊猫“保姆”们使尽浑身招数,帮助它们“心理重建”,轻声呼唤它们的名字,与它们交谈,用手抚摸大熊猫的头部和背部。最终,这些大熊猫走出了心理阴影。
谈起这些大熊猫,“保姆”瞿春茂眉飞色舞,好像在谈论自己的家人,可事实上,她真正的家人远在卧龙。
今年开春,碧蜂峡有13只雌性大熊猫配了种。对于瞿春茂这些大熊猫“保姆”们来说,“猫丁兴旺”就是最好的安慰和报答。
绵竹林业盼望加大扶持
作者:张青 记者:杨平
在四川绵竹,林业局原来的办公楼已经无法使用,所有科室都挤在一座两层小楼里办公,楼前又搭了几间活动板房作为临时办公室。
近日,记者来到绵竹市林业局,却找不到几名工作人员。原来,绵竹市林业受灾严重,林业局从领导到科室分片包干10个沿山镇乡的林业恢复重建,工作人员已经全部进入镇乡村组。
绵竹市林业局还改良土壤20多亩,培育苗木5万株,为义务植树、修复生态做足了准备。修复生态还要兼顾恢复生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个月,林业局立即着手在九龙、汉旺实施核桃高接换优,开展杂交早实核桃子代选育试验和芽接试验,并请来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尽管绵竹市林业灾后重建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什邡市林场王场长说,目前资金到位速度比较慢,震后3年建设新林场的目标也许会有所调整。当前,社会各界捐建地震重灾区的学校、医院积极性很高,希望能呼吁人们也来关注林场、关注林业的灾后重建,哪怕是捐建一处护林点、修建一座防火瞭望台也行。
白水江:不等不靠,重建家园
作者:范瑞军
崛起,这是甘肃省文县白水江林业局灾后一年来的真实写照。林业职工群众以坚强乐观的精神,向社会各界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白林新城,这是白水江林业局为正在建设的职工住宅起的名字,职工们没事儿就会聚在白林新城效果图前畅想搬进新居后的生活。
4月9日,白林新城二期综合商住楼暨灾后恢复重建职工住宅楼工程正式开工。灾后首期职工住宅恢复重建工程规划总面积4.45万平方米,总投资5347.8万元。其中,局址规划360套,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碧口地区规划140套,建筑面积近1.25万平方米。
由于重建资金短缺,重建进度不断被调整,时间不断推迟。白水江林业局不等不靠,想方设法,争取中央重建资金一部分,职工自筹一部分,硬是拉动了重建进度,如今灾后重建的建筑工地一派紧张忙碌的气息。白水江林业局党委书记刘称全说:“震后,上级组织的关心和援助十分重要,但白水江人更要自力更生,灾后重建的美好蓝图终究要靠我们自己去变成现实。”
坚强坚定坚韧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白水江林业局为2009年的灾后重建定下了这样的决心和基调。如今,去年地震中受损的房屋已经全部维修完毕,124套、2633平方米活动板房和61套、2150平方米改造安置房以及718平方米安置灶房,为失去房屋的职工群众撑起了一片临时的家园。林业局职工张国杰说:“房子倒了,可以再建;家具没了,再想办法购置。只要人在,希望就永远在。”
宁强林业重建脚步一天没停
作者:罗建明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白+黑’、‘5+2’,灾后重建一天也没停过。”陕西省宁强县林业局的一名职工这样总结一年来的灾后重建。“白+黑”就是白天加黑夜,“5+2”就是5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日。
“5·12”特大地震给宁强县林业资源及林业职工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灾害并没有摧垮宁强务林人的意志和信心。地震发生后,他们一面开展抗震救灾、生产自救,一面着手灾后重建,确定了一手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工作生活秩序,一手抓项目、恢复林业生态、促进林业后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年来,宁强林业局不等不靠,组织人员,由局领导带队分片包干,修复损毁的给水管线、电力线路、主要林区道路,保障林区工作生活秩序;积极编报项目,启动灾后林业生态重建,争取了计划总投资3250万元的林业生态恢复及基础设施项目,目前,项目实施正有序进行;在超额完成去年各项造林任务的基础上,今年春季,宁强县又完成飞播造林4万亩,新增公益林人工造林0.2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0.1万亩,核桃园建设0.1万亩,同时调运苗木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公益林、黄连木基地造林地块进行了补植补造。
◇编辑感言
5月的灾区,阳光洒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头。在四川、在甘肃、在陕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大地无限延续、不断升华。
一年的时间很短,身处灾区的他们来不及抚慰伤痛便站起身吹响了号角。“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灾难激发了骨子里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
一年的时间很漫长,365个日日夜夜,他们在废墟之上“白+黑”、“5+2”式地艰难重建且百折不挠。“党和政府以及亿万同胞在帮助我们,牵挂我们,期待着我们”——万众一心就是他们重建的信心与力量之源。
往事已积淀成历史,我们须从现在走向未来。山水重现绿色,田野再现生机,我们眼中的灾区依然美丽,而且明天会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