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国家林业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2008年10月6日~9日,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赵学敏的带领下,由计资司、造林司、退耕办、工作总站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对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吕梁市汾阳、柳林、中阳、离石4个县(市、区)的田间地头、加工车间,采取现场参观、个人了解、专题考察、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调研。
一、吕梁市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吕梁市地处山西中部西侧,吕梁山脉纵贯全境,因山而名。全市辖13县(市、区),151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55万,土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区面积占94.5%;水土流失面积占69%,沟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公里~7.3公里,年输入黄河泥沙1.67亿吨,占全省土壤总侵蚀量的36.6%,占黄河北干流年输沙量的10.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吕梁林业生态建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成为全市的共识。
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固市之本、兴市之计、富民之策的重要地位,在抓好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庄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和厂矿区绿化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吕梁、绿色吕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吕梁建设进程。2007年全市GDP达到501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实现105.1亿元,同比增长3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70元,同比增长12.5%。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2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1%,林木绿化率达到34.1%。
(一)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83.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10.5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61.7万亩、封山育林10.9万亩。仅此一项,13个县(市、区)、137个乡镇、1801个村、14.8万户、68.9万农民人均直接增收1500元。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启动后,全面停止了境内400万亩天然林采伐和人工林皆伐,建立森林管护站50处,竖立护林宣传龙门架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23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650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8万亩,营造生态公益林25万亩,为14个国有林场的27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1676公里,补栽路段148.9公里,植树483万株,在出省口、出市口、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标志性景观林36处、绿化面积6400亩;完成交通沿线荒山绿化12.37万亩,环城绿化5.46万亩,村庄绿化356个,厂矿区绿化279个,造林7.47万亩。
二、吕梁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2000年以来,吕梁市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和市级核桃、红枣、仁用杏三大覆盖工程建设,推动吕梁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吕梁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市、县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年度考核、定期交账的工程建设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2008年开春后,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去年6月,市长董洪运再次亲自带队,组织各县长逐县巡回观摩,4天行程1200公里,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进程。
(二)创新营造林机制。一是改革投入机制。2007年,市政府3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通道绿化工程建设的土地占用和资金配套等关键问题,采取由市、县两级财政统一出资租地绿化,按川地水浇地每年400元/亩、坡耕地每年170元/亩的标准补助,补助期限暂定8年,由市财政承担2/3、县级财政承担1/3的补助费用,妥善解决了土地占用问题。市财政安排六大工程财政预算资金1700万元,全市累计多渠道筹资3.5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筹资0.94亿元,乡村筹资0.87元,企业社会筹资1.69亿元。2008年,市政府明确原定补助标准不变,本级财政投入林业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全市投入造林绿化资金6.45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民营林业。进一步确立民营林业经营主体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完善对民营林业的信贷支持和政策优惠,激活了民营主体把资本投向林业的热情。全市民营造林面积达到l22万亩,出现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l26个。中阳县造林大户乔建平,自筹资金承包本村荒山,创办乔氏新生林场,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完成造林2.5万亩,初步形成了近9万亩的家庭林场。三是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成功经验。实行以黑补绿、以工促林政策,对资源型、污染型和开采型企业,本着谁开采、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造林绿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柳林县按照统一组织、农民出地、企业拿钱、限期完成的模式,仅2007年就组织70户企业投入资金4000万元,高标准完成荒山绿化造林4.14万亩。中阳县明确规定对于资源型、污染型企业,划定任务限期绿化,由企业自筹资金实施,林业部门统一规划验收,验收合格后工商部门才能年检,对完不成任务的企业,环保部门不予申报环评,煤炭、安监部门不予复产验收。市政府两次出台实施意见,全面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基本上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
(三)大力发展经济林富民强县。吕梁发展红枣、核桃干果经济林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市委、市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三大覆盖”工程,规划“十一五”期末,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建设400个新农村,转移安置80万农民,使50万贫困人口脱贫。为此,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三大覆盖”工程建设。到2007年,全市干果经济林面积达308万亩,正常年景年产量1.99亿公斤,产值达5.4亿元,约60万农户依靠经济林收入脱贫达小康。汾阳市、临县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红枣之乡”。
各县普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推进。汾阳市紧紧围绕汾州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精品核桃示范园区,在青银高速沿线两侧5个乡镇,规划8个500亩以上的连片工程。2007年完成新植核桃3.1万亩,培育生产优质核桃嫁接苗木450万株,实现苗木收入2500万元。离石区坚持绿化与富民相结合,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确立了坡耕地以核桃为主、荒山荒坡以山桃山杏为主的经济林覆盖思路,计划5年投资1.3亿元,营造经济林33.9万亩,把核桃变成农村的支柱产业,2007年高标准完成经济林覆盖工程造林9万亩。中阳县实施“十万亩核桃富民”战略,决定每年筹资500万元,建设核桃大县。全县现已累计投入1760万元,新发展优质核桃3.2万亩,嫁接改造2.6万亩,核桃林面积达到10.2万亩,总产量达到15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元。该县暖泉镇正卜咀村46户、198口人,1998年开始营造核桃林580亩,户均12.6亩。2007年全村核桃收入达到60万元,其中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6户、1万元以上的有26户,核桃万元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核桃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三大覆盖”富民工程得民心、顺民意,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出乎意料。
(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吕梁市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539件,给予行政处罚536人,罚款137.8万元,补种树木593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654.7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吕梁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3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还有14个县营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市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吕梁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发展新区,更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该市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吕梁是全国集中连片的18个贫困地区之一。目前,全市尚有宜林荒山652万亩,加上15度~25度以上亟待退耕还林的陡坡地,造林任务重、难度大。要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林业发展的扶持投入力度。国家应在政策上、投资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倾斜,如出台像农业、农机那样的补贴政策,加大对林业生产的投入,使其加快发展。
(二)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加之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使当地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三)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重数量轻质量,植栽管理粗放,精品意识不强,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四)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费,真正承担起科技服务、技术指导、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五)要重视民营、个体造林和国有林场发展。随着林改的深入开展,民营、个体造林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议尽快研究出台鼓励支持民营、个体造林的政策。同时,要高度重视国有林场特别是县级国有林场的发展,将国有林场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提高职工养老统筹补助标准,调动林场职工的积极性。
四、吕梁林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这次调研,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林业发展”为主题。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潮的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林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突出解决什么问题,用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来审视林业发展的轨迹,通过调研,我们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一)生态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环节入手,让广大群众尽早感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效。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怎样才能使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持续发展?山西省在深入分析省情、林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身边增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他们在认真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前提和基础上,又提出了实施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这六大省级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从“身边增绿”抓起,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民居环境入手,把传统意义上的对林业生态建设长周期、慢效益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紧密联系和结合起来,使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尽快造福于广大群众。我们在吕梁看到,公路沿线绿化已初见成效,沿途满目是生机勃勃的绿色。柳林县城坐落在黄土丘陵的环绕之中。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城绿化,先后组织实施城区周边8座山头及近城矿区乡镇村绿化重点工程,完成城区庙弯游园、青龙滨河路等8个小区绿化和4公里沿河绿化带建设,建成城区南山生态园1427亩,完成150公里行道树栽植和55公里路段的防护林建设,完成道路两侧2.15万亩荒山绿化,基本形成环城“双百里绿色长廊”,使整个县城被浓绿环绕。居民有了休闲的好场所,民居环境大为改善。“身边增绿”工程的实施,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从而更进一步调动了人民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把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变成了自觉的意愿与行动。
(二)林业发展必须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使广大群众从林业发展中受益。过去一提起林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长周期、慢效益。这样的状况使得广大农民不愿投身林业,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吕梁市从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特点出发,突破传统的林业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地提出并实施了“三大经济林覆盖”工程建设,把本地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红枣、核桃、仁用杏三大经济林作为突破口,收到了显著效果,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群众热情之高、农民收益之丰,均出乎意料。这一决策把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把群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林业长期效益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使林业发展真正与广大农民致富意愿、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融为一体。农民群众一旦从林业发展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际利益,必然从根本上焕发起建设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情,必然把林业作为自己的致富源泉而备加珍惜,林业的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通过对吕梁林业发展的调研,我们深切体会到,林业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林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吕梁林业发展的实践,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他们的“身边增绿”生态发展模式、“三大覆盖”经济林发展模式、“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社会造林模式等等,都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的切实有效的林业发展途径,为解决诸如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业建设与农民利益有机结合、动员社会力量广筹资金支持林业建设等问题,探索了有益的方法与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林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林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林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把林业发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林业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分类指导。这就是我们通过对吕梁林业的调研,对林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初步思考。